第128章 【國之禍,君弱臣強】[第3頁/共4頁]
現在擺在他麵前的隻要兩條路:其一,嚴詞回絕法正的要求,而後設法將其送出成都;其二,承諾法正,甘心做西涼軍的內應。助其篡奪益州。除此以外,張鬆冇有第三條路可走。
起事之初,趙韙手握重兵,屯軍於巴中,且與軍中將領來往甚密。是以,趙韙率軍揭竿起事以後,益州各郡縣半數以上為之呼應,乃至叛軍一起攻城拔寨,勢如破竹。
當劉焉向趙韙、吳懿等親信近臣扣問之時,吳懿、黃權、張肅等人保舉劉焉的宗子劉範,亦有人保舉次子劉誕,而支撐劉瑁之人更是不在少數,卻唯獨冇有人推舉劉璋。起先,因為世人各持己見,定見不同一,便將此事擱置起來,一再遲延。但是,隨後從長安傳來劉範和劉誕兄弟謀反被李利殿前斬首示眾的動靜,突遭喪子之痛的劉焉聞訊後病情急劇減輕。因而其帳下僚屬不得不告急堆積在一起,商討易立世子之事,而這一次長史趙韙卻態度光鮮提出由劉璋繼任州牧之位,併爲此列舉出諸多說辭,說得天花亂墜,大肆誇獎劉璋。
前番冀州之戰,公孫將軍捐軀援救我家主公,慷慨赴義,過後我主為此深感自責。不但以諸侯王之禮厚葬公孫將軍,還親身為其抬柩守靈,修建大型王陵,並將其後代接入府中扶養。如此仁義之君,實乃世所罕見;縱觀古今,唯我主一人也!”
恰是因為劉璋的一再放縱,對趙韙毫無警戒防備之心,畢竟變成大禍,招致本日之兵變。
究竟上,在劉璋返回益州領受州牧寶座的過程中,趙韙確切是居功至偉,不遺餘力的助他坐上州牧之位。但是,劉璋一向都不曉得,趙韙之以是推舉他為世子、繼任州牧之位,是因為趙韙早就曉得他生性荏弱寬大,卻又迷戀酒色,既冇有管理州郡之能,亦冇有爭霸天下的大誌弘願。是以,為了便於今後掌控益州局勢,趙韙纔會死力保舉劉璋繼任,並傾儘儘力肅除試圖篡位的薄姬母子,從而硬生生地將劉璋推上州牧寶座。
法正所說句句失實,冇有半分誇大,公孫瓚為救李利而死的事蹟早已傳遍天下,廣為人知。恰是因為公孫瓚的英勇就義,不但無損李利的威名,反而成績了李利的仁義之名,亦給他披上了幾分奇異色采。
當這些題目全數得以處理以後,法正和張鬆便湊在一起低聲商討詳細事件。
“如此愚兄便放心了。”張鬆長噓一口氣,欣然點頭應道。
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所謂的公私清楚僅限於口頭上或大要上,真正到了關頭時候。公和私常常是聯絡到一起的,底子冇有清楚的邊界。畢竟,不管是公還是私。其本質都存在於相互相對的兩小我身上。公事冇辦好,必將影響其前程運氣,與前程息息相乾便是關乎切身好處;一旦牽涉到好處,小我豪情常常從命於本身好處。而友情在實在好處麵前無疑是極其脆弱的。真端莊得起磨練的並未幾見。說是寥寥無幾亦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