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遍地烽煙[第2頁/共4頁]
初平三年可謂多事之秋。也是漢室江山自洛陽之亂以來最為動亂的一年。戰事不竭,烽煙四起。特彆是京都長安幾度易手,政出多門,導致朝廷政令混亂,攪亂了全部天下的局勢。直到入秋以後,長安政局趨於安穩。大局已定,西涼逐步穩定下來。
年底,朝廷重賞西征雄師,敕封西涼一眾文武官員。
自此,久經戰亂的西涼全境儘數歸入李利治下,結束了涼州長達數十年的混亂局麵,安定西涼各郡縣。一統西涼二州。
北方盤據之勢已成定局,占有南陽的袁術也冇閒著。操縱袁家四世三公的深厚人脈和薄弱的賦稅財力,他坐守南陽卻將地盤延長到豫州汝南等地,大肆招募兵士,打造軍器,詭計攻取荊揚各州和徐州等地,盤據江南,圖謀霸業。
劉焉其人在漢室宗親當中頗具名譽,靈帝活著時便對他極其正視,曾讓他擔負劉氏皇族的宗正。是以安定黃巾以後,靈帝向他扣問管理天下的戰略,而他卻埋冇不軌之心,建議靈帝重用漢室宗親,規複州牧製,委派皇族中人出任緊急州郡之州牧,集軍政於一身,從而穩固大漢政權。成果,靈帝竟然采取了他的諫言,隨即他便是東漢第一個州牧——益州牧。此例一開,當即開啟了諸侯盤據的序幕,既而一發不成清算。自此,漢室天子對天下各州的統治力度日趨減弱,政令不通,積弊成殃,江河日下。
兗州局勢奧妙,青州和幽州一帶亦是戰亂不休,各處烽煙。去歲,護烏桓中郎將公孫瓚帶領兩萬餘步騎與青州三十餘萬黃巾軍大戰於東光,隨即大破黃巾軍,殺得數十萬黃巾軍丟棄輜重,馳驅渡河。是役,公孫瓚率部斬首四萬餘眾,收降近十萬黃巾兵,威名大震,隨即“白馬將軍”之名不脛而走,申明大噪。自此以後,青幽二州境內,公孫瓚陣容極盛,兵馬日趨強大,其名譽彷彿居於幽州牧劉虞之上,已勝利高震主之勢。初平三年,公孫瓚親率數萬雄師與袁紹大戰於界橋,兩邊互有勝負,勢均力敵,相持不下。
相對於天下各州烽火紛飛的局勢,地處荊州與兗州之間的徐州卻相對承平很多,除了境內小股黃巾餘孽為禍以外,徐州大多數郡縣確是承平無事,百姓安居樂業。徐州刺史陶謙,固然年齡已高,心無弘願,卻能牧守一方百姓,寬仁施政,深得徐州氏族和百姓擁戴,根底安定。彆的,徐州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是以州郡內兵馬很多,具有八萬郡兵和數萬當陽兵,氣力薄弱,足以恪守城池。是以徐州刺史陶謙能夠冷眼旁觀天下狼籍,坐享繁華繁華,歌舞昇平,安度暮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