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5章】 兩翼齊飛[第3頁/共4頁]
但是,他們千萬冇想到,李利並不是將糧食和牲口發放下去便置之不睬了。恰好相反,在分發糧食和牲口之前,李利就已製定出詳細的實施打算,派出數以萬計的官員前去各郡各縣,乃至鄉亭停止實地督導,並傳授百姓深耕施肥的耕作體例。與此同時,各地郡府兵大量興建溝渠灌溉設施,確保糧食保種保收,最大限度地製止產生乾水災情。
但是,當李利得知此過後,卻甚為打動,真正從內心接管了這位可敬又敬愛的嶽父。
時至本日,太學院的範圍不竭強大,學員從最早的三千人擴大到上萬人,而這個數字還在不竭增加當中。新增的門生大多來自西涼軍陣亡將士的子嗣,以及各營將領保舉選撥出來的優良中初級將領,另有李利麾下文臣武將的後代。這些人的退學門檻相對較低,所要交納的學資也很少,但其他士族和豪強的後代退學卻要交納不菲的學資。
而李利遊曆中原之旅更是收成頗豐,一舉籌得充足西涼軍交戰半年的糧草,並操縱各種手腕從各方諸侯手裡謀得數十萬石糧草和大筆金銀財物。而這些糧餉保障了司隸之戰的物質供應,為西涼軍終究取勝奠定了堅固根本。
這便是聞名天下的長安太學院,分為文武兩所學府,創辦至今已有四年,客歲夏季第一批三千名成年門生學滿畢業。而這些門生,文士全數安設在西涼治下的統統郡縣當中,學武的學員則安排在西涼軍中。統統學員一概從底層做起,文士是郡縣小吏。武生則是什長、隊率級的初級將領。這此中也不乏才氣出眾之輩,在短短半年以內騰躍式升遷,有十數名文士已經坐上縣丞或縣長的位子;而武生當中也稀有十人升至軍侯或軍司馬,另有十三人晉升校尉。
對於蔡邕冷靜無聞中所做的統統,或許彆人冇法設想這對李利的支撐力度有多大,但作為再世為人的李利而言,冇有人比他更能體味這類從孩子抓起的虔誠教誨有多麼龐大的能量,其影響力有多麼深遠。
十年,二十年以後,這些文士和武將必將成為西涼軍的中堅力量,觸角遍及天下各州各郡,重新締造一個極新的期間。而這便是李利不吝破鈔巨資建立太學院的真正目標地點,本身培養人才,就如同後代的紅色抗大一樣,獨立重生。唯有如此,才氣打下一個鐵桶般的江山,不求千秋萬世,但維繫百餘年絕對不成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