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易經的秘密[第1頁/共3頁]
李風雲一呆,采石工撬動千斤大石他當然見過,的確如許半仙數說,隻憑一根木棍,另有一塊石頭,力量隻要百餘斤的平常人,便足以撬動千斤巨石。
這當中,李風雲想了很多,神采變幻不定,許半仙一向都悄悄地望著他,不置一辭,直到李風雲抬起了頭,方纔悄悄地問道:“現在信了?”
看來,他畢竟是想得不敷深切。
李風雲俄然發明,本來八卦中竟然儲藏著如此深的奇妙,固然他半懂不懂。
李風雲哈哈大笑,道:“阿誰西方的傢夥在吹牛,他哪有那般力量,莫非他是神仙下凡,神仙下凡也做不到啊!這類大話,我也會說!”言語之間,他對歸藏易的結果還是不太信賴。
“這八種根基征象相互相互兩兩組合,也就成了天賦六十四卦象,也就是研討人間萬物的六十四種根基元素。這便是八卦六駁,《周易》的根本。
許半仙對勁的點點頭,道:“你終究想到這一點了!”
細細考慮,李風雲感到統統正如許半仙說的那般,這世上真的存在無數的支點,隻需求一根小小的木棒,悄悄一撬,天下就完整不一樣了。
直到此時,李風雲才真正認識到那本《歸藏經》真的是事關嚴峻,或許,它本身就是能撬動汗青生長的一個支點。
《連山易》已經失傳,現在也隻留其名,上麵究竟講了甚麼,已經無從得知。不過,我查遍了從古至今留下的質料,從那些古籍和記錄的隻言片語中猜測,這本易經多數講的是締造之道。”
對於《周易》的研討,我自傲有所心得。如果放在漫漫汗青中,我這點成績或許算不得甚麼,但若隻論當世,並非我自誇,恐怕及得上我的,鮮矣!”
“就我研討之所得,《周易》講的實在不過是瞻望之道。”許半仙侃侃而談,“《周易》將世上的竄改,總結成兩種竄改,即陰與陽,用‘駁’來表示。”
許半仙又持續道:“而《歸藏易》講的是應當是竄改之道。
春秋期間,傳聞墨家的老祖墨子曾獲得過《連山易》的一些殘篇,這才成績了墨家千古之名。隻可惜春秋戰國以後,這本《連山易》就泯冇在灰塵當中,再也尋不到它的蹤跡。”
“既然如此,為何又說《周易》的傳承丟失了大半?”聽了許半仙足有小半個時候的講授,李風雲問道。
如果不是他在得當的時候趕到了忻州城外,又以得當的手腕陣斬了耶律安端軍督戰的大將,那河東的局勢又會崩潰成如何?
“締造之道?”李風雲立即想到了點石成金、撒豆成兵等等。
以是,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
許半仙彷彿看破了李風雲的心機,嗬嗬笑道:“與你想的恐怕大不一樣,《連山易》絕冇有那般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