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談話[第3頁/共3頁]
這類事趙瑛估計楊振之早就看的八九不離十,不然也不會跟天子說那些話了,“這有甚麼怕人曉得的。既然楊先生已經看出來了,又何必難堪小子呢?”
“嗬嗬,公然。公然還是你那性子的原因。老夫大膽說一句,九殿下恐怕就連那儲君之位也無興趣,隻想做個安閒王爺吧。這殿內隻要你我二人,說出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但說無妨。”楊老先生非常正式的稱呼趙瑛為九殿下。
“趙瑛,對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你如何看?”楊老先生雙目炯炯有神的望向趙瑛。固然楊老先生年紀以老,但那雙眼睛卻更加現亮,彷彿內裡藏著無儘的聰明,能夠看破民氣普通。
孔子曾有言‘小杖則受,大杖則走,今參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義,安得孝乎’。對於‘孝道’,孔子提出的是‘父父,子子’,父為父道,子為子道,方纔是正道。父之不為父,子何之為子。
“我不過就想當個清閒王爺,您老就彆逼我了。”趙瑛已經有些氣惱的直接自稱‘我’了。
《禮記》中,楊老先生對於《大學》一篇是最為推許。以為此篇完美的闡述了儒家品德涵養的主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條目建立了一個儒者的目標,以“修、齊、治、平’為必生尋求。
汗青老是類似的,在先前已有的根本上,後續的雖有所竄改,但老是不會有太大偏差。楊老先生對《大學》的推許與本來汗青上宋朝對於《大學》的正視態度非常合適。
“趙瑛,等下留下來老夫有話要問你。”下課之時楊老先生對趙瑛說了句。
“奉求......我將來一個王爺幫手天子?去匡扶社稷?跟天子搶事乾?我是皇親國戚,不是淺顯官員。我可不想去找死,明哲保身纔是正道。”趙瑛一臉難過的說道。
“老夫不過是愛才心切,不想看到九殿下華侈大好才調罷了。”楊老先生笑了笑道。
楊老先生一時驚詫,當明天子樸重丁壯,趙瑛也還年幼。以是楊老先生一向設法不過是讓讓一個貪玩的少年昂揚圖強,不要華侈一身才調。也未曾考慮這位陛下駕崩過後的環境。看來這個年幼的九殿下比他設想的要更加聰明。
“當書看啊。”
比如那元朝時編錄的《二十四孝》,《二十四孝》其本意是教誨百姓遵循孝道。但是此中的很多故事在趙瑛看來實在是愚,愚不成及!拿這個教誨人,隻會把人越教越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