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 此身許國,亦可許卿(新年快樂!)[第1頁/共5頁]
這個相聲以後,徐秀海登台演唱《一二三四歌》。這首歌和之前的《我的老班長》一樣,都是另一個天下90年代中期的作品。但和小曾的虎帳民謠分歧,這首《一二三四歌》完完整全就是常見的軍歌氣勢,鏗鏘有力、簡練明快,再加上較著的停止曲的速率,讓人印象非常深切。這首歌在另一個天下也曾經登上過春晚的舞台,二十多年的時候裡仍然傳唱不衰。
這三個軍屬籌辦的節目包含一個女聲合唱、一個兒童詩朗讀以及一個不甚專業的旗袍秀。在蘇鉞看來,對於如許的場合、節目以及演出者而言,用專業與否停止鑒定本身就是完整不得當的、乃至是帶有成見的。從現場的氛圍來看,和蘇鉞有不異觀點的大有人在。固然演出詩朗讀的三個小傢夥忘了詞兒、中間不得不由他們的母親停止了提示,固然旗袍秀裡八位平常勞累的婦女不管是身材還是法度儀態都冇法與“模特”這個詞相提並論,但非論現場的哪一小我,都對他們報以熱烈的掌聲和龐大的喝彩聲。倒是第一個女聲合唱的那位軍嫂,按照蘇鉞體味到的小道動靜,本職事情就是音樂西席,在蘇鉞看來,根基功比現在一部分發片的所謂歌手都要強很多。
這首豪情深沉的歌曲需求相對應的演唱工底。柳灝鋒固然僅僅是個二十歲出頭的年青人,並不敷以深切感遭到這首歌中的感情,但幸虧功底不錯,再加上這些天和兵士們同吃同住同練習,閒暇時也和很多兵士談天,倒是能把這首歌內裡的豪情表達出七八分。
就像之前所說的那樣,《十五的玉輪》這首歌很有些“當代文翻譯”古詩詞的味道。比如“十五的玉輪,照在邊關照在故鄉”這一句,大略就相稱於“天涯共此時”這一句了,而這首歌內裡到處都是“你”、“我”,以及“邊關”、“故鄉”的對比。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月圓之夜思念親人司空見慣,而將這類豪情放到甲士和軍屬如許的群體中,感情就變得分外濃烈。而在歌曲的終究,將重視力引向故國昌隆和萬家團聚,就更加凸顯了“小家”與“大師”的對比了。如果放到古詩詞的賞析中,或許應當和蘇東坡那首《水調歌頭》相對比了:固然在如霜的月光中思念著遠方的親人,卻也仍然抱持著“但願人悠長”的悲觀。與萬家安然比擬,臨時分離的小家庭也是有本身的代價的吧?
《我的老班長》以後,節目單很聰明地安排了一個兵士本身寫的相聲。固然並不專業,但搞笑的味道很激烈,不時的歡笑聲很快沖淡了會堂中有些哀傷的氛圍。
但是不出料想的是,當這首歌頌響的時候,會堂中的氛圍不成製止的再次沉寂了下來。如果說《我的老班長》表示出的是年青兵士的戰友情,這首《十五的玉輪》則更能激起出有家有室的老兵對於家人的慚愧和感念。實際上不但僅是兵士,拍照機對準的處所,前來探親的軍屬也一個個眼含淚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