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行者玄奘 - 第二十六章 僧伽耶舍的課程

第二十六章 僧伽耶舍的課程[第1頁/共6頁]

玄奘昂首道:“大師何必過謙?大師對《俱舍論》、《順正實際》的瞭解便遠非玄奘所能及,又著有《因明入正實際後序》、《因明入正實際疏》二書,玄奘初窺因明之徑,正不知該往那邊去。前次聽到大師的獨到觀點,這幾日又拜讀了大師的著作,真可謂茅塞頓開,獲益非淺。早有拜師之意,又恐大師嫌玄奘愚魯,不堪教誨。”

不過,對於玄奘來講,最聞名的“阿優吠陀”是耆域——佛陀期間的名醫。佛經裡,關於他與佛陀的醫治事蹟俯拾皆是。

分開之時,頻毗娑羅王取動手腕上的金環送給奈女,對她說:“如果你懷了孕,便是我的王種,是女兒你就本身留下,如果兒子就還給我。以此金環為信。”

僧伽耶舍長老感慨道:“法師如此精進好學,實乃佛門之幸。”

“因明冇有甚麼難懂的,不過就是破與立。”僧伽耶舍長老用一種很淺顯的說話來解釋因明的觀點,“統統內容都包含在八件事當中,即能破、能立,各有實在和類似兩類;現量、比量,也分實在和類似兩種。這就是因明八事,也叫做推理八事。

玄奘搖點頭。

厥後玄奘發明,這類獨特的醫治體例並非僧伽耶舍法師獨占,五印度的僧醫與巫醫給人看病,根基上都是如此辦理。分歧的隻是,僧醫利用藥物加經文,巫醫利用藥物加咒語,但起首要絕食三到七天倒是他們共同稟承的。

玄奘沉吟道:“如此看來,因支是這三支中最首要的了,也是普通人駁斥的重點,難怪此法被稱為因明。”

“本來如此,”玄奘點頭道,“弟子在東土時,曾讀過世親菩薩所著的《照實論》,想來因明學就是在阿誰時候傳入東土的?”

老法師侃侃而談,玄奘在一旁冷靜聆聽。固然因明是一門高深的學問,但對於玄奘來講,入門卻也不難,畢竟他在西行之前,曾經師從十三位名師,向此中的六位學習過瑜伽實際,而瑜伽實際中便有因明的成分,現在一遇名師指教,天然能夠排疑解難、融會貫穿。

“好,我便為你舉一則最簡樸的例子。”僧伽耶舍道,“比如我立一宗:蛇有足。你便可直接反詰:此宗與現量相違。”

聽了這話,玄奘放動手中的筆,起家說道:“既然如此,就請大師收玄奘為徒,為弟子體係地講授因明和聲明吧。”

母親取出國王留下的金環,對他說:“你不是無父之子,你的父親是摩揭陀國國王頻毗娑羅,這個環上有他的印文。”

“在因明中,凡是把提出本身的觀點稱為‘立量’,把一個完整觀點陳述組合稱為‘量式’。一個完整的量式,由‘宗’、‘因’、‘喻’三部分構成,此中宗是觀點,因是根據,喻是實例。這是量式的三支,完整具足上述三種前提的因明量式又稱為‘三支量式’,如許的推理就叫作‘實在能立’,用這類說話完整能夠建立本身的學說,駁斥彆人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