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行者玄奘 - 第十七章 為什麼要記這個?

第十七章 為什麼要記這個?[第1頁/共5頁]

“最勝神仙聽了,非常歡樂,他想:我這個不堅毅的身材,無量劫以來,不知生存亡死了多少回!卻都冇有甚麼意義。此生能為佛法獻出身命,那是很值得的事情。

“這是行佈施波羅蜜,”玄奘道,“很多世之前,佛陀在因地修行,為大國國王,名叫戰達羅缽刺婆,人稱月光國王。他生性慈悲,慷慨風雅,以經天緯地之才辦理國政,弘揚佛法,同時言傳身教,所行佈施毫無偏袒,眾生凡有所需皆能滿願,因此博得了臣民的擁戴和戀慕,所轄的八萬四千小國皆國泰民安。

因而,師徒二人先去瞢揭厘城向國王告彆,接著便同婆蘇蜜多羅一起上路去呾叉始羅國。

玄奘感慨不已,聖地公然是聖地,一草一木都有來源。他虔誠地合十禮拜,又上前細看,卻見那紅色草葉上另有深色斑點,如斑斑血跡,更顯得逼真。

“我們到竺刹屍羅那城了。”婆蘇蜜多羅道。

“法師說得一點兒冇錯,”婆蘇蜜多羅點頭道,“竺刹屍羅那有兩座窣堵波,都是阿育王所建。法師所說的夜裡常放神光的那一座就在城門不遠處。”

玄奘搖了點頭,擺脫了這些設法,指著不遠處的那座城池道:“遵循法顯大師的記錄,竺刹屍羅那城中應當有阿育王製作的大寶塔,傳說夜裡常常放著神光。”

玄奘“哦”了一聲,“摩訶薩埵王子捐軀飼鷹”但是佛典中非常著名的一個典故,想不到竟產生在這裡!

“既如此,玄奘求之不得。”

玄奘愣了一下,他冇有想到這婆蘇蜜多羅竟是如許一種看法。當年,那些印度、西域的高僧萬裡迢迢去中原傳播佛法,翻譯經論,讓餬口在彆處的百姓也能得聞佛法,依這婆蘇蜜多羅的說法,這類做法竟是弊端的了?現在本身萬裡迢迢來到佛國,就是為了取經學法,如果冇有真經,那本身到這裡來做甚麼呢?

“最勝神仙的一片至誠,被東方天下普無垢國土的淨名王佛所感,於一念頃,便呈現在了他的麵前。淨名王佛滿身放出光亮,照在最勝神仙的身上,消弭了他的苦痛,令他的身材無缺如初,連傷疤都冇有留下。

這話玄奘倒是同意:“大師說得是,知識天然是要記在腦筋裡的,如果不將其轉化成聰明,寫多少遍都冇有效。之以是還要記在紙上或貝多羅葉上,不但僅是為了本身,更是為了讓當世乃至後代更多的人獲益。”

分開供奉佛骨舍利的窣堵波,三人一起往東南邊向行了約莫二百餘裡,麵前呈現了一座大石門,這裡的空中呈絳紅色,地上發展著一種紅色的草,連四周林木的葉子也多為紅色,且色彩暗淡無光,令人頓生淒愴之感。

圓覺有些吃驚:“他就如許承諾了?莫非也不問問那婆羅門要他的人頭乾甚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