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四章 開伯爾山[第1頁/共3頁]
厥後德裡蘇丹得知了他的英勇,調派使者大肆犒賞了一番。並被德裡蘇丹的女兒瞧上了眼,從而獲得德裡蘇丹的榮幸。
當下開伯爾山口東南二十餘裡,一支範圍龐大的軍隊正快速向山口挺進。此中不但有上萬馬隊,還稀有千象軍。那弄出來的動靜,震得全部官道都簌簌作響。
固然那是德裡蘇丹的領地,但究竟上由本地酋長統領。並在當時,趁德裡蘇丹的軍隊安定孟加拉之地的兵變時,投奔了吉慈尼。
不過對於這些人,阿卜・萊伊斯他們是防備多於重用。
本來他們駐守在這裡,就是為了防備德裡蘇丹趁虛而入。以是即便額格納齊領著雄師到來,他們也早有籌辦。
固然他已向帖木兒滅裡要求離職,但因李承績冇有迴應,帖木兒滅裡也不好自作主張。便讓他以戴罪之身,持續統領前營。隻是喪失的兵馬,現在不好彌補。
兩邊的乾係,也就此墮入冰點。
額格納齊也在軍中,並且還是這支軍隊的統領。
實在最好的彌補體例,便是從降軍當中遴選合適的人馬,補入前營。但這是戰時,不說降軍是否可靠。僅是波斯軍團與降軍完整分歧的練習體例以及作戰風俗,就決定了補入前營,並不是最好的挑選。
在十九世紀之前,這裡是連接南亞與西亞、中亞的首要通道。統統來回印度次大陸的商賈,都要顛末此地。
隻是讓人冇想到的是,占有著本土作戰上風的酋長們,還冇等來吉慈尼的救兵,就被額格納齊打敗。隨後更是越戰越勇,將全部申河下流之地支出囊中。
提及來,也是他命不該絕。在護教軍霸占也裡的前一天,他就帶著大陣兵馬逃離也裡。並借道錫斯坦,超出雷吉斯坦戈壁,進入申河(印度河)下流。
山口呈西北-東南走向,全長53千米。最窄的處所,不超越600米。兩側山高60-90米,起起伏伏,連綴成片。隘道最高點,乃是蘭迪科塔爾軍堡。海拔1067米,夏季大雪時,山口並不封凍。以是一年四時,都可通行。
這麼一來,山穀就有七八千兵馬。再加上本來就駐守在此地的吉慈尼降軍,已經衝破了一萬人。
最後在他的儘力遊說,以及公主的幫襯下。蘇丹終是承諾了出兵,並讓他為統領,進入古爾要地。
在山口內,另有很長一段通道在陡崖之間。曲盤曲折,險要非常。隻要少量將士扼守,就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上風。
並且眼下的環境,也冇時候讓降軍與前營的老兵磨合。以是帖木兒滅裡在扣問過阿卜・萊伊斯的意義後,還是決定暫不補入。
固然這此中,有防備吉慈尼近衛軍的意義。但是能有本身領地東山複興,額格納齊還是比較滿足的。
可惜的是,就在不久之前,吉慈尼調派使者來到富樓沙(白沙瓦),表示情願臣服德裡蘇丹。隻是前提,便是趕走進入古爾要地的護教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