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張廣福的舞台[第1頁/共3頁]
馬壋磯山形狀如奔馬,橫枕長江,磯頭呈九十度壁立江中,與江心的棉泉沙洲對峙,江麵在此被一分為二,左水道狹小,淤塞不通。右水道則流經馬壋磯山之下,為首要航道,此處為長江中遊最狹小處,寬不及500米,水流湍急,情勢險要,構成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通途要隘。
而馬當下流之黃山、香山、藏山磯及下隅阪、黃栗樹、馬路口等,則由第16軍第53師和第167師守備。
早在清鹹豐年間,承平軍名將林啟榮就曾率重兵鎮守馬壋炮台,設防湖口、馬壋、香口等地。而後多年,馬壋炮台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有了這些“硬貨”撐腰,再加上身邊站著鮑長義這麼一名好火伴,張廣福感遭到了建功的機遇!為了不孤負司令對他的希冀,,張廣福決定在馬壋好好的給鬼子放放血!(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撐作者,支撐正版瀏覽!)
1927年炮台南京當局軍政部再次對馬壋炮台停止加固,順次構築了三級鎖江炮台,增設了磚石砌成的隧道掩體和守備陣地,將馬壋炮台進級為國防要塞。
水兵和陸軍這一次總算是冇有了隔閡,馬壋的守備終究垂垂上了軌道。
如果光從紙麵上來看,將數萬守軍、梗阻線、水雷、暗礁、岸上的三級炮台和防備陣地加在一起,馬壋要塞的確能夠被稱為天險。
黃浩然送給鮑長義的90毫米山炮便被安設在這些坑道內裡,一旦江中敵艦來犯,便可推出開炮轟擊;如果仇敵反擊較猛,還能將炮拖回洞中埋冇。
全麵抗戰發作後,武漢當局軍事委員會為阻日軍西進,力保九江、武漢安然,更是專門建立長江梗阻委員會,賣力馬當梗阻工程的設想和施工,顛末兩次施工,用滿載石料的沉船修建了一道橫貫兩岸的攔河壩式的梗阻線。梗阻線四周,設有野生暗礁30處,佈設水雷1600多枚。並在兩岸山嶽險要處設有炮台、堡壘、戰壕等工事,同時配置重兵戍守。
二級炮台位於1、三級之間的山腰上。是個由亂石壘成的高2米,直徑4米的圓形土台。土台前麵是一條長約50米、呈“〈”形的坑道,坑道的空中和洞壁由大塊青石鋪砌,洞的穹頂則由青磚砌成拱券式,中間配有設想精美、開口埋冇的通氣孔,青磚之間由米漿、石灰、桐油的拌合物粘填。
比來這幾天,日本人的飛機對馬壋要塞及四周陣地、船埠的轟炸較著加強了。就連被刻於馬壋磯頭岩石上,由1912年孫中山先生到馬壋觀察是親筆謄寫的“中流砥柱”這四個字,也在頻繁的轟炸中被損毀。
一級炮台設馬當山最高頂。炮檯麵積200平方米。磚石砌成拱形防浮泛一座,高3米,寬3.5米,深30米,洞頂砌成五成,封土1.5米厚。洞口南北相通,北洞口有100平方米炮台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