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 上篇 乃粒》譯文[第1頁/共17頁]
在“五穀”當中,水稻是最怕旱情的,比其他各種穀物需求的水量更多。稻田的土質有沙土、黏土及地力瘠薄、肥饒的不同,各地環境都不一樣。有的稻田注水三天以後乾枯了,也有的半個月今後才調涸。如果天不降雨,就要靠人力引水灌溉來挽救。
凡稻,土脈焦枯則穗、實蕭索①。勤農糞田,多方以助之。人畜穢遺,榨油枯餅(枯者,以去膏而得名也。胡麻、萊菔子②為上,蕓薹③次之,大眼桐又次之,樟、桕、棉花又次之),草皮木葉,以佐朝氣,普天之所同也(南邊磨綠豆粉者,取溲漿④灌田肥甚。豆賤之時,撒黃豆於田,一粒爛土方寸,得穀之息倍焉)。土性帶冷漿者,宜骨灰蘸秧根(凡禽獸骨),石灰淹苗足,朝陽暖土不宜也。土脈堅緊者,宜耕壟,疊塊壓薪而燒之,填墳鬆土不宜也。
⑤黍:黏米。
一種豌豆,此豆有黑斑點,形圓同綠豆,而大則過之。其種十月下,來年蒲月收。凡樹木葉遲⑩者,其下亦可種。
⑨朔:同“溯”,指本源、本源。
⑤枯:榨油剩下的殘餘。
凡稻分秧以後數日,舊葉萎黃而重生新葉。青葉既長,則耔可施焉(俗名撻禾)。植杖於手,以足扶泥壅根,並屈宿田水草,使不生也。凡宿田菵③草之類,遇耔而屈折。而梯、稗與茶、蓼,非足力所可除者,則耘以繼之。耘者苦在腰手,辨在兩眸,非類既去,而嘉穀茂焉。今後泄以防潦,溉以防旱,旬月而“奄觀銍刈”矣。
在我國,河北、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等地,老百姓吃的糧食當中,小麥占了一半,而黍子、小米、稻子、高粱等加起來統共占了一半。最西向到四川、雲南,東向到福建、浙江以及江蘇和江西、湖南、湖北等中部地區,周遭六千裡當中,蒔植小麥的約莫占了二非常之一。將小麥磨成麪粉用來做花捲、餅糕、饅頭和湯麪等食用,但遲早正餐都不消它。蒔植其他麥類的隻要五非常之一,官方費事百姓拿來當早餐吃,富朱紫家是不會吃它們的。稞麥隻產在陝西一帶,又叫青稞,也就是大麥,它隨土質的不同而皮色呼應竄改,陝西人專門用它來餵馬,隻要在饑荒的時候人們才吃它(大麥也有帶黏性的,在黃河、洛水之間的地區人們用它來釀酒)。雀麥的麥穗比較藐小,每個麥穗中又分長開十多個麥粒,這類麥偶爾也有野生的。至於蕎麥,它實際上並不算是麥類,但因為人們也用它磨粉來充饑,麥的稱呼傳播下來,以是也就歸為麥類了。北方的小麥,經曆秋、冬、春、夏四時的氣候竄改,春季時候播種,第二年初夏時節才收成。南邊的小麥,從播種到收割的時候相對短一些。江南麥子晚間著花,江北麥子白日著花,這也算一件奇事。大麥的播種和收割的日期與小麥基秘聞同。蕎麥則應在中秋時播種,不到兩個月便能夠收割了。蕎麥苗碰到霜就會凍死,以是但願得天時,降霜的時候相對晚些,蕎麥便能夠獲得歉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