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武俠仙俠 - 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 第四百七十六章 靜坐方便法

第四百七十六章 靜坐方便法[第1頁/共7頁]

能夠觀到了這個境地,非論任何一邊而見中道,最後,邊見舍除.連中也丟掉,就是到了觀慧的程度,梵學上稱為“毗缽舍那”。

眼通建議的時候,不管開眼閉眼,都能夠清楚地看到十方虛空,江山大地,微細塵中,統統都像透明琉璃一樣,涓滴冇有停滯,並且,凡是本身要看的事物,隻要心念一起,都能夠立即看到。其他的神通,也是一樣景象。

修行人在放心冇有達到頂點,聰明冇有開辟之前,俄然建議了神通,就很輕易跟從著神通而妄念流轉,反而失掉了賦性,弄得修證的目標也丟了,如果再用神通去利誘人,就是進入魔道了。以是修習的人如果把定當作最後目標地的話,即是黑夜行路,最輕易落入險途,這是魔外之道的三岔道口,不能不特彆謹慎。

重新頂上開端的人,隻感受頭頂上一陣清冷,加醍醐灌頂,然後遍貫滿身,心念在儘頭,身材也感受輕軟,彷彿連骨頭都熔化了。這時身材天然挺直,彷彿一顆鬆樹。心念及所緣的外境,都是曆曆清楚,非常清楚,也冇有任何動靜或昏沉狼藉的征象。到了這個輕安的境地,天然高興無量,不過,時候或久或短,輕安征象還是輕易消逝的。

修定的體例,有的是從“有”入門,就是藉著有為法,而進入“空”。有的是從“空”開端,就是空掉統統的“有”,而曉得“妙有”的用。法門雖多,目標都是一樣,為了達到定罷了。

我因為察看呼吸很故意得,以是明成師在先容鼻息法門時,獲得了很多體味。

狹義的身觸法門,就是重視力專門集合身材上的一點,如兩眉中間、頭頂上、臍下、足心、尾問、會陰等處。在打坐修習時,或用觀想的體例,或用守氣味的體例,或者修氣脈等,專注於一點,都是屬於這個法門。

也就是說,心念已寂然,但卻不是死寂,以是稱為惺惺,表示火熄了,但仍有火種埋在灰中,這個惺惺寂寂的境地就是“定”。

若能捨掉定相,位於寂滅當中,“性空”就閃現了,這是小乘的目標果位,廢除了我執,而達到“人空”的境地。

不過,禪宗的企圖識入門,與其他法門分歧,就是把疑情作為“用”。

至於參禪的法門,在初期的禪宗,冇有任何的法門教給學人,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那裡另有一個法門給人呢?後代參禪的人,他們的體例倒是參話頭、起疑情、做工夫,這些不是都屬於企圖識的法門嗎?

觀心法門在開端的時候,所觀的心並不是自性至心,而是有生滅的動機,也就是認識的妄心,在靜坐觀心的時候,隻要內觀這點,向本身的認識內,尋覓生滅的妄心,去重視這個動機妄心的開端和毀滅,以及來蹤去跡。像如許的內觀持續不竭生滅的動機,直到有一天,動機生滅之流俄然斷了。這時前念已滅,滅了就不去理它,後念還冇有生,冇有生也不去激發它,前念已空,後念未起,當體空寂。這個景象就象香象渡河一樣,龐大的香象有龐大的魄力,非論多急的河道,它卻不顧統統地橫渡而過,身材截斷了水流,到了這個境地就是達到了止的境地,梵學上稱為“奢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