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章 第一個密法[第1頁/共9頁]
當每一小我受完法後,上師就開端了他傳法後的講授。
我們學佛的人,每天都在檢視本身的“菩提心”。作為修行人,時而感覺本身還挺有善心的,時而又會感覺本身還差得太遠,這都是普通的,因為我們的修習還僅僅逗留在對世俗菩提心的修煉層麵上。我們還需求常常去提示本身:甚麼是菩提心?如何做是精確的?如何做是不精確的?我們還需求不竭地用善願馴良行來規製本身的思惟和行動。
現在很多人能夠講佛法,實在這也是為了自我。修塔、修寺院、收弟子、做功德,統統都是為了自我。
很多人學了七八年佛,聽了很多課,卻甚麼都冇竄改,自我仍然很強。另有的人明顯本身事情失利了,卻為了庇護自我,操縱佛法的包裝,說是為了佛法而放棄事情。究竟並非如此。倘若你真成了董事長,成了帶領,那必定不會等閒放下。
大師現在也就明白,為甚麼禪宗不觀修中脈也能開悟,他也是首要靠菩提心的力量,他菩提心達到必然證量後,再來參話頭起疑情,纔有開悟的能夠。但禪宗並冇有菩提心的實修體例,他的菩提心是如何產生的呢?他主如果靠往昔的風俗熏陶,因為往昔曾經修習過大乘,此生聽聞到佛法就能天然發心,這稱之為“因力”發心。但是如許的宿根深厚者,千百萬人中能有幾人?特彆是這個尋求物慾的期間,早已“民氣不古”,那就更加寥寥無幾了,以是大部分人蔘禪,參了幾十年仍然了無動靜可得。
如果我們真的信佛,就會瞭解這個事理,瞭解善心、善行與善果的事理,統統有佛菩薩的加持,做本身該做的事情就夠了。以是,讓本身的心穩定一些吧。
如果冇有生起菩提心,我們即便跑到藏地去,讓統統的上師都來灌頂也灌不出來。也僅獨一個灌頂的稱呼,而得不到灌頂的本色意義。這在密續中有明白要求,冇有菩提心,就冇有資格進入壇城接管灌頂。
以是大師應當明白,菩提心為甚麼被稱為大乘道的中間,因為這是我們全部修行的中間。不要像前次那樣,指導他們修了一座菩提心,當修到念母恩時,大師都哀思得哭了,向來不哭的剛硬男人漢也墮淚了,這就是因為法的殊勝和傳承的加持。但遺憾的是,他們下一座卻不想修了,為甚麼呢?“修這個法讓我內心太難受了,一想起母親就忸捏墮淚,能不能換個輕鬆點、合用型的,比如修破瓦法?”快意寶珠般的慈悲心,不恰是修行人所尋求的嗎?既然熟諳不到無上寶貝,也隻好教教他們破瓦法,教教神通方麵的東西,成果都很歡樂。實在分開了菩提心,學這些東西也和做遊戲差未幾,最多種下一點點善根罷了。
但另一個很首要的資訊是確認了的,來自天下各地的,上師本來的弟子們,又來了十多個,我的宿舍也被安排進了一小我。此人竟然是湖北來的,可見,密法傳播之廣,參透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