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三章 聖山真福地[第1頁/共7頁]
迦葉殿,彆名金闌寺,位於插屏峰麓絕頂懸岩之畔,初創年代不詳,奉迦葉為尊者,據傳唐天寶時,刻迦葉像於此,後屢遭焚燬。殿中藏有書板經數十函。寺古有銅塔,後毀。所倚插屏峰,壁立千仞,其東羅漢壁也是絕壁萬仞。
我們除了信賴實際結果以外,還信賴事理。這是佛教傳播至今的首要啟事,事理說得好。佛經是統統思惟者的大坑,就像老子的品德經,你數輩子也體味不完。
金頂寺因有銅鑄"金殿"而得名。今後廟中香火日趨昌隆。到了清康熙三十年,殿閣遭火警被毀,隻要銅鑄金殿與塔倖存。康熙三十一年,雲貴總督範承勳、提督諾穆圖服從山中和尚要求裁撤光亮塔,建天一閣於觀風樓舊址,取"天平生水",能防火警之意。現在看到的楞嚴塔,是1929年雲南省當局主席龍雲上山應和尚要求而出資修建的。這座塔1932年完工,1934年建成,用時3年,支出經費合當時滇幣100萬元。塔高42米,方形密簷式,內有七級,外有十三層,巍然聳峙於天柱峰頂,抗日戰役期間,成為外援物質飛越駝峰的天然航標。沿塔內53級螺旋木梯迴旋而上,可在二層塔心樓撫玩到釋迦牟尼佛臥像。二層塔心樓四周設有鐵欄,可飽覽遠山近壑、朝霞夕暉。
我臨時解釋為兩個啟事:不管何種宗派,都是如來弟子;不管哪個和尚,都信奉真諦的力量。
天柱佛光:天柱山金頂寺為觀佛光最好去處。佛光呈現於"風靜雨收"時。高鶴年居士以其切身經曆描述道,"時在秋前早七時","黃光遍現頂上,閣擺佈無不滿盈","約二時許始散"。不久見"五色光芒,形如彩虹,周輪美滿,半時始散"。"午後三點鐘","視山腰下,白雲滿盈,圓光五色現此中。時觀者十餘人,餘膜拜,圓光中亦影現膜拜,有人舞跳,圓光中亦現舞跳。大圓鏡中,幻身幻色,重重無儘,俗謂之攝身光,約半時許,毀滅無形矣。"佛光是種天然征象,正如風、雨、彩虹的構成一樣,但確帶給人一種奇異的美。
因為這裡間隔西藏不遠,藏傳佛教在四周也有傳播,以是,在雞足山,一樣是密教的聖地。沿途上,我們看到一些喇嘛,也虔誠地朝山,頂禮迦葉。
實在,這裡也有八大特性景觀。這類天然景觀,現在仍然大放光彩,並且具有奇特性。不像好些外埠的景點,拿些拚集的東西充數。
雞足山植被庇護也相稱好。樹以鬆最為遍及,花以山茶最為聞名,此中的"獅子頭"、"九心十八瓣"、"龍棕"、"龍竹"、"龍爪杜鵑"等都係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