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八章 操作問答課[第1頁/共7頁]
“我感覺,大師有很多題目,都能夠歸結為兩個方麵。一個是如何打好根本,或者說身材的根本,再到心機的根本。另一個題目,是問真動靜是甚麼。這兩個題目,就比如起點與第一個起點,非常首要,這兩點肯定了,你能夠走一條最便利的直路,少些盤曲了。”
老法師答到:“觀安閒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個深般若,是照見五蘊皆空所顯現的大聰明,和六妙門的觀,有很大的辨彆。數、隨、止、觀、還、淨是一個過程,淨今後纔是觀安閒,還不是一個成果。成果應當是度統統苦厄”。
“大抵有幾個啟事吧”我闡發到:“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他固然還安康,但騙我們的動機是冇有的。何況,哪有這麼豪情的騙子,在不尋求回報的環境下?就為這廟子供應的菜包子?”
有人問:“佛教講諸惡莫作,眾善推行,那麼如安在實際餬口中做到即於統統,不落三界?”
明天是老法師最後一次給我們上課了。以他那麼大年紀,還要保持精力飽滿的乾勁,確切值得敬佩。
大師紛繁轉頭,再次看向那最後一個發問者。本來思疑是個青銅,成果是個王者!他穿戴絳紅色的袍子,但還平靜,在世人目光下保持平靜,倒也了不起。
“你現在一個動機都冇有了,是找住了這個一念未生的感受,並不是讓我們的動機今後再不起來。用一個簡短的比如就像我們看藍天,天上有很多的白雲烏雲要過來,我們一向看不到藍天,現在呢我們要讓白雲烏雲停息,愣住了我看到了藍天,然後呢你就把看到藍天的哪個感受肯定下來,哦,那就是藍天,這不是白雲,然後這白雲再過來,你也隻重視白雲背後的藍天,你全數的感受就隻重視背後的藍天,也就是說你一念不生的時候,已經感遭到一念不生的狀況,在這個狀況內裡,你再打個妄圖,諸位你現在能夠嚐嚐看,妄圖過來就像彆人一樣,在妄圖的背後你冇重視看,他一向來你一向看他的背後,因而統統的妄圖都與你無關了。這就是在一念未生的時候工夫能夠作成片的道理地點!”
他停頓了一下,我們保持溫馨,曉得最好的兩麵,即將從他口裡出來。
為甚麼要說伴隨征象,因為本相冇法說出來。以是,用伴隨征象的呈現,來肯定本相的性子,在學術上,最有效最常見。
“呼吸一共有四種狀況,所謂息有四相:風、喘、氣、息。我們普通人的呼吸,大部分逗留在風的狀況,再好一些就是喘,再好一些就是氣。隻要把風、喘、氣調劑到息的狀況,那纔是達到了調息的要求。書上講:守風則散,意念守在風的狀況,心就輕易狼藉;守喘則結,守喘,氣味就不順暢;守氣則勞,意念放在氣的狀況,心就會感到很頹廢;守息則定,隻要把意念放在息上,才氣夠進入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