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三章 還是想多了[第1頁/共7頁]
“以是,勤奮最關頭在於能不能放下。這裡我講一個公案。佛活著的時候,有個弟子拿著鮮花來扶養他。佛叫他把花放下,他就把花放下了,佛又叫他把身放下,他卻不曉得如何放,佛再叫他把心放下,他一下子就開悟了。想一想,佛若不叫他放心,他如何會開悟呢?是以,我們要想把工夫用好,必然要放下,不但要放下我們這個色身,還要放下心。我們的身心都一齊放下,工夫才氣用得好,當時我們才氣逃脫閻王老子。如果放不下,不但說工夫用不成,開悟不了,連閻王老子也逃不掉。”
不怕它,不即是接管它。隻要曉得它不是牢固穩定的,便能夠,這個彆會,我已經開端建立了。
第一個要點,是因為我們的風俗。莫說竄改悠長以來的風俗,就是行動風俗,凡是也需求14天的週期,要在這幾天以內完成,那是多麼艱钜。
讓它用工夫,天然它就不會打妄圖了。”
萬師兄倒是從冇發言,與我眼神交換也是偶爾的事,但冇有內容,神情空洞。
但有些東西,你越是想丟棄,它就越粘著你。法露師講的每一句話,我都想闡發一下,我曉得這不對,是我想多了。
反觀自已,這個疑情在那裡呢?這幾天,底子冇有起來。從這角度看,我還冇上路,空過到第三天。
我的體例,讓我有點掌控嗎?
思疑是激起人類獵奇心的手腕,這個獵奇心是人的本能。從參話頭的法門來看,隻不過操縱這個心機本能來拴心,這能夠有那麼奇異的感化嗎?
“有了疑情以後,並非就萬事大吉了,還要保任,要使疑情打成一片。疑情真正地用得好,這支香提起來有,那支香提起來另有,靜的時候有,動的時候也有,不時候刻、在在到處都有。能夠如許地掌控疑情,開悟就有但願了。前人講:‘行亦禪,坐亦禪,行住坐臥體安然。’如果你們行也不會,坐也不會,那就甚麼也安不上了。以是,我們用工夫,要把疑情打成一片,在統統時、統統處,都用工夫。走一步路,要走在工夫上,冇有工夫,這一步路也不要走;用飯要吃在工夫上,冇有工夫,這一口飯就不要吃;睡覺也要睡在工夫上,冇有工夫,這個覺也不要睡。”
寄但願於第四天,莫非,法露師就冇甚麼更合用更合適
我起都冇有起,還談甚麼打成一片?當然,也不是冇有疑問,但這個疑問不果斷,不耐久,隻是偶爾提示本身,纔會有的,這必定不可。
“工夫和妄圖都是一心之用,二者不能同時俱存,辨彆在於,開端的時候,勤奮的念太粗,打妄圖的念大細,比及你用工夫的念像打妄圖的念一樣地細的時候,那就有戲唱了。以是,妄圖起來,你也不要驚駭,也不要故意去除它。你故意去除它,這‘除它之心’也成了妄。對這一點,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