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故友之和談(下)[第1頁/共4頁]
張博虎心知他是應允了本身的拜托,頓時長長歎了一口氣:“楊兄不但威名遠播。現在更是環球公認的詩書雙絕。時隔多年,連山荊都說我的字長進很多,已至自成一體之境,她一眼就能認得。楊兄覺得還看的疇昔麼?”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都說禍不及妻兒,這個年代講究的倒是一人犯事、連累九族,有幾人真正能夠做到?張博虎的拜托,無疑具有相稱大的難度。
“敢問楊兄,大夏若非賦稅難續,軍資不濟,還會承諾與大楚媾和嗎?亂世和約不過是一時輕易,豈能當真?且不說大楚賦稅自給尚且艱钜,單就軍器而言,即便故意破鈔重金購買,現在夷州為你所據,海路由你把持,你會賣嗎?大楚又能買獲得嗎?大楚獨一能夠倚仗的,隻要、隻能、也隻剩下本來的積累下來一點家底了!”
張博虎沉吟道:“夏軍如許的撤退,隻是對付了事,並無太大的計謀意義,不過我或也能夠勉強交差了。錢好說,糧秣方麵是否另有籌議餘地?”
“你我若能代表兩國訂立和約,此節不能寫入此中。非要寫入的話,寫得太多大楚必會朝野激憤,隻能寫個三五萬兩聊以應景。糧秣一事亦是一樣的事理,最多償付十萬石。”
但是,張博虎或許是個脾氣偏執的瘋子,但絕對不傻。他有他的無法,他有他的難處。
因見張博虎眼神有異,當即展紙一閱:“楊兄惠鑒:吾自幼喪父,家貧無依,在外顛沛流浪多年,蹉跎半生,一事無成。現在方知。立品苦被好話累,涉世無如本質難。”
張博虎代表南楚提出的媾和前提,的確就是個笑話。
楊致閱罷,重又將信收好。神采凝重的問道:“明知不為而為之,謂之不智。張兄何必行此不智之事?”
張博虎笑意不減的道:“既是和談,應當是力圖一拍兩就,而不是一拍兩散。勞煩楊兄給個實價,可否?”
“與此同時,你能說動我讓出孝感、退至隨州,解江州之危,已經是掙足了麵子,該滿足了!比較而言,南楚家大業大,五十萬石糧秣又算得了甚麼?我敢跟你賭,楚帝與譚相眼睛都不眨就會承諾!而你為了獲得更多的本錢,以與大夏、或是與我對抗,也必會悶聲大發財,對他們予你的加官進爵安然受之。”
楊致答道:“其一,我軍中軍行轅及陳準所部,可讓出孝感,退至隨州。其二,我軍衛飛揚所部錢放的前鋒軍隊,可從江州撤兵,退至安慶。”
張博虎目光頗顯果斷,亦是一語雙關的道:“人生活著,有所不為,有所必為。不知楊兄意下如何?”
楊致一口的大實話,大夏這邊的軍士聽著親熱解氣,南楚一方的書吏與親衛則是相顧無語。傳聞此人文武全才,先前還是文縐縐的說話,如何變起臉來跟個販子惡棍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