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國家與人[第1頁/共9頁]
臣民則大不一樣。
比如莊子是隻認羲皇之世的,墨子也隻認大禹之世。實在就連孔子,也推許堯舜之世。隻不過他白叟家比較實際,以為能夠回到東周就算不錯,實際上是退而求其次。
然後夏廢禪讓,把部落聯盟變成了國度。
孔子眼中的“小人”,在西方叫做“百姓”。
阿歇爾大主教當然不管這事,但倫勃朗的一句話或許能給我們啟迪。倫勃朗是17世紀尼德蘭(荷蘭)大師級的畫家,做他的門生每年要交100荷蘭盾,相稱於當時中國的十二兩紋銀。[4]
分道揚鑣
百姓是當代希臘人發明的詞,叫波裡德斯(Polites),意義是“城邦的人”。這就像周朝的“國人”,是指“都城裡的人”。[13]
此中奧妙,不成不察。
是以,除法家外,其他各家對君主軌製和君主權力,都是“有前提的保護,有儲存的附和”。比如儒墨道三家都以為,君主能夠有,但得是賢人,起碼要合格。孟子乃至以為,君主如果分歧格,就應當下台。又比如,三家都以為,君臣之間不能是奴役與被奴役的乾係。孔子就說君對臣要彬彬有禮,孟子更以為君若“目中無人”,臣可“視如寇仇”。如果那君主太不像話,群眾還能夠策動反動殺了他。這能說是“想做仆從,不要自在”嗎?
百姓與臣民
這就一要有品德,二要有君主,三要有國度。
這跟西方不太一樣。
公元1650年,也就是大清朝攝政王多爾袞歸天那年,有一名名叫阿歇爾(Ussher)的愛爾蘭大主教顛末經心研討和緊密計算,向世人宣佈了上帝締造天下的時候――耶穌出世前4004年。如果你有興趣,他還會樂意奉告你,詳細的日子是1月28日,禮拜五;或者10月23日,禮拜天,上午九點。[1]
明顯不是。
五帝的汗青任務,是把部落變成部落聯盟。最後是啟廢禪讓,把部落聯盟變成了部落國度。
或許,隻要聯邦製能讓他略感欣喜,因為有點像東周。
麵 氏族 生殖崇拜 母係氏族女媧 魚、蛙、玉輪 三皇
當然不是,也冇有悔怨藥可吃。
對應這汗青三階段的,是三種指導思惟和政治哲學:大同講帝道,小康講霸道,亂世講霸道。先秦諸子中,主張霸道的是法家,主張帝道的是墨家,儒家則主張霸道。因為大同已不成能,亂世又不普通,是以應當“尊霸道,行仁政,奔小康”,構建調和社會。這恐怕也是一種中庸之道。
從氏族、部落到國度,莫非也是如此?
期間 社會構造 文明標記 代表人物 形象表示 古史分期
實在“先生們”又何嘗一帆風順?希臘城邦,孤帆遠影;羅馬共和,日落西山;民主過程,一波三折;自在之路,險象環生。宗教裁判所就不說了,十字軍東征也不說了。單是二十世紀,天下大戰就打了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