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註釋[第1頁/共2頁]

[1]三綱的思唯實在始出於法家,最早見於《韓非子・忠孝篇》:“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厥後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提出“君臣、父子、佳耦之義”為“霸道之三綱,可求於天”,他的《舉賢能對策一》則提出仁義禮智信的五常觀點。東漢的《白虎通》進一步明白了三綱的內容,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並表述為三綱六紀。從宋朝朱熹開端,三綱五常聯用。

[21]見《後漢書》之《梁冀傳》和《李固傳》。

[25]這個解釋請參看田昌5、安作璋《秦漢史》。

[2]羅馬帝國的這個黃金期間是公元96年到192年,正值中國東漢的和帝到獻帝期間。

[1]見《史記・高祖本紀》。

[4]見《聖經・新約》。

[4]董仲舒“天人三策”之三稱:“天者,群物之祖也。”

[3]而後一百年,羅馬帝國危急發作,農業式微,市場冷落,政治混亂,外族入侵,史稱“3世紀危急”。

[24]見《後漢書・皇甫嵩傳》。

第四章

[5]請參看《春秋繁露・五行之義》。

[18]見《後漢書・鄭興傳》。

[28]實在葛兆光先生的《中國思惟史》即已指出這一點,請參看。

[13]天啟品德係采取韋政通的說法,請參看韋政通《中國思惟史》。儒學有如神學,儒生有如神甫,孔子有如教主,係參考田昌5、安作璋的說法,請參看田昌5、安作璋《秦漢史》。

[8]請參看《春秋繁露・人副天數》及其他。

[14]見《易傳・繫辭上》。

[22]見《後漢書・逸民傳記》。

[2]見《資治通鑒》卷四十八。

[1]請參看卡西爾《人論》。

[3]請參看樊樹誌《國史十六講》。

[11]見《春秋繁露・基義》。

[9]見董仲舒“天人三策”之一。

[7]汗青學家普通都把公元前492年波斯入侵希臘看作希波戰役的開端,但馬拉鬆戰役卻更具有汗青意義。

[6]這個數字諸家說法不一,請參看崔連仲主編《天下通史・當代卷》、美國期間餬口出版公司《環球通史》。

第五章

[20]呂思勉《秦漢史》中說:讖文妖妄,豈有以複興之主而真信之理?

[2]羅馬的神官和祭司都由群眾大會推舉產生,請參看鹽野七生《羅馬人的故事》第一冊。

[10]三綱是社會倫理,五常是小我品德,係采取馮友蘭的說法,請參看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2]公元前367年,布衣可任在朝官。公元前356年,布衣可任獨裁官。公元前351年,布衣可任監察官。公元前337年,布衣可任大法官。公元前296年,羅馬征服中部意大利。公元前275年,羅馬征服南部意大利。公元前241年,羅馬打敗迦太基,西西裡設為羅馬行省。到公元前130年,羅馬共和國已經具有九個海內行省。到愷撒期間,則為十八行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