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精神[第1頁/共13頁]

名流中最善於嘯的是阮籍,他的嘯聲傳聞能夠傳出數百步遠。有一次,阮籍在蘇門山碰到一名名叫孫登的得道高人。不管阮籍跟他談甚麼,他都抱膝閉目養神,阮籍隻好長嘯而去。走到半山腰,卻聞聲嘯聲遠遠傳來,有如龍吟鳳鳴,群山呼應。轉頭一望,恰是孫登。[5]

他的哭,也如此。

從而博得了永久的尊崇和恭敬。

難怪阮籍要跟劉伶一樣,駕一輛車攜一壺酒漫無目標到處亂走。分歧之處在於,劉伶叮嚀“死便埋我”,阮籍卻必然要走到路絕頂,再慟哭而返。[40]

七曰弓矢 彤弓矢百,玄弓矢千 能征不義者賜之

但是阮籍仍然但願能夠保持必然的獨立性,更不肯意被看作司馬昭的淺顯僚屬。他的體例是借酒裝瘋,在司馬昭的宴席上傲然長嘯。這實在並不簡樸。因為在大庭廣眾上麵對尊者而嘯,是非常傲慢無禮的行動;而宴席上的其彆人,又無不正襟端坐寂靜厲穆。

鐘會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15]

阮籍如許說話,並不奇特。究竟上,從東漢末年到東晉末年,禮教幾近成為虛假的代名詞。比如桓溫的小兒子桓玄,最後是篡位了的,但是他在公家麵前的表示倒是大孝子。有一次,一名客人在席間要求溫酒,桓玄竟痛哭流涕起來,因為“溫”是他亡父的名字,提都提不得。

陶淵明回絕了農夫的美意。他說:江山易改,賦性難移。我們還是一起喝了這杯酒吧!我不會竄改主張的。

嵇康決然回絕,並寫下了《與山巨源斷交書》。

因為郗超是東晉重臣郗鑒的孫子、郗愔(讀如音)的兒子,更是桓溫言聽計從的謀臣。讓本身的老爸交出兵權退居二線,把天子換成司馬昱,都是郗超的主張。以是謝安和王坦之對郗超,都得謹慎翼翼地讓他三分。[60]

比如阮籍。

這當然是典範的以言定罪,卻並不是第一次,曹操殺孔融就是如此。據稱,孔融曾說:父於子並無恩,因為父親當時本來是滿足性慾。母於子也無愛,因為十月懷胎就像一件東西臨時存放在瓦罐裡。因而曹操以“不孝”的罪名將孔融殺掉,連他兒子都冇放過。[18]

更不能容忍的是,他公開表示分歧作。

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間想也,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65]

嵇康這纔開口: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

陶淵明之隱

豪傑是有能夠締造汗青的,固然汗青一定都由豪傑來締造,以豪傑自許的卻常常以此為己任。在他們看來,成績大業本來前緣命定,篡奪天下則不過囊中取物。是以豪傑們大多豪氣乾雲,充滿自傲,不憚於把本身的本質乃至野心展暴露來,此之謂“豪傑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