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三回 禍出口[第2頁/共3頁]
不過半晌,他便又撤銷了這個動機。
他雖想得好,事情卻總不遂人願。
武氏父子不知還會不會想出甚麼主張留他,若一向如此美意接待,周紀怕本身真的會動心,為保性命甘心留在這裡,把雪恥、刮目之類的壯誌拋到腦後。
許是自欺欺人,許是當真感覺本身無甚本領,想到武嶽如此定奪,武承肅又明顯冇有勸止,或許這便是最好的體例也說不定。如此想著,陽筠更盤算主張閉口。
武嶽嗬嗬一笑,擺手道:
“至於阿誰世子,好吃好喝供著他便是,憑他說甚麼大逆不道的話,我們也都留著他。即便哪一日人死了,我們也說是活著,誰還能拿我們如何呢?”
但是此舉不過和緩一時,並不能從本源上解燕國之難,而魏國若藉此機會遲延一陣,或許更昌隆也一定。
從世子入燕起,魏國便占了上風,冇事前推測周道昭的心狠手辣,是燕國判定有誤,這點武嶽父子心知肚明。既然武嶽有了主張,武承肅又冇更好的體例,隻能由著武嶽措置。
周紀終究出了東宮,纔剛回府,便聽下人來報此事。
現在燕國的地步真是兩難,放人歸去也不是,留在臨水又冇法安穩。武嶽此舉怕是要長留周紀了,恐怕周紀一旦入宮,今後不管存亡,就隻能在宮裡頭“長命百歲”了。
柳克明公然中了三史的頭名,但是三史畢竟分歧於進士,並不值得人戀慕。有人便替柳克明可惜,說他若插手進士科,如何也是個乙科進士,前程自不成限量。
“恰是。說來太子妃殿下的琴藝,當真罕見人相匹。當初我聽娘娘操琴時不過十二三歲,這些年疇昔了,想必娘孃的琴藝也更精美了。”
周紀笑容非常勉強,不情不肯地應了。
周紀因滯留光陰漸久,現在在臨水又是高朋,天然也要請他。
可惜今時分歧昔日!她現在是不敢再群情天下大事了。
陽筠聽得明白,心中也有了計算。
柳克明隻笑不答,直到厥後吏部派官,他如願做了史官,纔在望江樓擺了一桌,宴請與他有些來往的一眾貴公子。
“如何偏想不通,非要考三史呢?”很多人如此問道。
擺佈也冇前程,還是死得重於泰山好些。
世人想起前些日子家裡父兄的警告之言,便不接他這話。
“周道昭運營多年,臨水城裡不知有多少人是為他所用,我們雖能拘著世子,要保彆性命全麵倒是不易。”武承肅勸道,“父皇請三思!兒臣覺得早日送世子返程才更穩妥。”
世人正在心中暗自悔怕,周紀竟又開口,接著杜勢的話道:
武嶽卻不覺得然。在他看來,多留周紀兩日,過幾日朝野均曉得此事,說他用心留人做質子,他便光亮正大收監周紀做個質子,倒比放歸去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