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言情小說 - 影帝重回十八歲 - 202、著名影星

202、著名影星[第1頁/共3頁]

顛末一晚的發酵,第二天上午,還冇到時候就來了很多人,前麵十來米的地區都圍滿了。

這個時候,電影營銷的體例還很掉隊,就是簡樸鹵莽的在電視和報紙上打告白,然後在影院裡停止見麵會,但願能讓觀眾出來。

因為報導,蓉城人倒是對這部電影多少有了體味,但去不去影院,寧遠他們也做不了主。

而兩年後,拿到2.5億票房的《豪傑》,對當時來講就是劃期間的顫動,堪比將來的《戰狼2》。

在地步分到戶的十來年後,目睹肥了華影個人餓死了各大電影製片廠,上麵才竄改這類體例,改成各家電影廠自產自銷,自大盈虧。

不過,安康民和霍建起也不是不懂變通的人,這兩年的境遇,已經讓他們嚐到了艱钜。

“我們呈現的意義,應當是把那些冇有進影院的人,拉出去。”寧遠說道。

畢竟寧遠的人氣不容小覷,又是免費的見麵會,用腳指頭想都曉得人必定很多。

而鄰近時候,四周的交通就開端呈現擁堵。

這就把華影公司立於隻賺不賠的地步,賣的好大頭也是他們拿,賣的不好——還錢!

“實在對於那些買票出來的觀眾來講,即便我們不去鼓吹,他們也已經買票了,那我們在內裡鼓吹的意義是甚麼?”寧遠問道。

這也就形成了他們獨一的思路就是,告白。

這個期間,外洋大片和香江電影受本地觀眾追捧,本地電影除了那些帶著任務的電影外,彷彿也隻要馮曉剛能做到持續三部都大賺。

如許的軌製,不管幕後還是演員,都冇有那種主動性,歸正拍的好是這麼多錢,拍不好還是這麼多錢,真正頭疼的隻是電影廠的頭頭們。

這個時候的三千萬,今後推十來年,起碼堪比十億以上票房的電影,都是征象級的。

隻不過如許一來,電影質量越來越差,人家好演員甘願拍電視劇也不拍電影。

在第一場鼓吹結束後,寧遠對安康民道:

不過也恰是因為這個啟事,新建立的華影個人纔有韓平的位置。

每一次電影廠拍片,不管花多少錢,華影公司隻先“借給”製片廠一百萬,到了第二年,華影公司按每賣一個拷貝付出10500元給製片廠。

就連主創職員進影院鼓吹,也是這兩年從香江學到的。

好處是賣的多賺很多,但壞處也很較著——之前都冇賣過,又是國營單位,誰懂這個呀。

而華影公司冇有市場投入就白白拿到了電影的發行權,但是發行支出與製片廠是冇有任何乾係的。

92年京影製片廠拍攝《大撒把》,就是霍建起擔負美術師的那部電影,製片廠開會好幾次,才決定把葛優的片酬從1500元上調到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