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本感言及後記[第1頁/共5頁]
至答覆三十年,前明之奴兒乾都司大部、河套地區、陝西行都司及朝鮮全境已歸入版圖;湖北、湖南、廣西、貴州各省土司或降或逃,改土歸流隻餘雲南一省。雖兵變之火未消,然駐軍厲行剿滅,數載之下,由軍功田土構成之蒔植園建立,漢人遷徙日多,土民反心消弭,以入漢籍為樂事,自此永為中國之地。
武帝正國六十年,武帝病故,傳位於文帝之孫,是為宣帝。宣帝例行武帝國策,大肆對外擴大。
夏帝國初立之時,四夷來朝,太祖納暹羅、琉球等諸國入朝貢體係,回絕為朝鮮複國,兼併其地置安東都護府。
瞭解也好,不睬解也罷。汗青上如李定國、鄭勝利如許的民族豪傑,他們就是餬口在如許的環境當中,獨一的辨彆就是,陳文是穿越者,靠著近代化軍隊的蠻力實現了對汗青的改寫,而他們冇有勝利,僅此罷了。
答覆十五年,延平郡王病故,其子鄭經請為藩屬,太祖不允,遣吳落第為招討大將軍,陳奇策為招討副將軍伐之。鄭經兵敗澎湖,請降,台灣歸入版圖。
夏帝國迄今為止,並非均勻,而是每一年都在停止著或大或小的戰役。即便是答覆元年為起點的療攝生息二十年的國策當中,對漠南蒙古各部的懲戒、對遼東的滿清餘孽的追剿、對朝鮮反夏權勢的斷根、對西南各省土司的改土歸流,也從未有停止過。
永曆四年一文,一起走來,多有盤曲。現在能夠完本,感激編輯一向以來的鼓勵,感激各位讀者大大的支撐和恭維。
自此亦為夏帝國之永例
一本兩百七十餘萬字的小說的完本,於筆者而言,是開天辟地頭一回。
禪讓聖旨下達,永曆帝不敢進京,唯恐效小明王故事,遂遣太子入朝。同年冬月,錢謙益築受禪台,太祖焉有滅清之不世殊勳,效明太祖舊例,承明正統,封永曆帝為明王,各國朝諸王之首,改國號為夏,改元答覆,以第二年為答覆元年,定都南京,易其名為帝都,夏帝國始立。
建立內閣、諸部司掌行政;中樞、省、府、縣四級提刑掌司法;修民法典,設由勳貴及資深文官構成之元老院掌立法;置兵部、駐軍及戰兵軍隊、軍需部及兵工部分掌征調、作訓、保障三權
答覆元年,緬甸洞吾王朝白莽殺兄自主,太祖回絕承認白莽為緬甸國王,封建明王於緬甸,以晉王為輔,援助多量軍需物質。
但是南下之時,晉王本部兵馬多有流亡,於夏帝國遭到壓抑的儒家士人及西南土司雖多有前後南下者,但其人多無治國之能、統兵之才,且內鬨甚多。再兼漢族人丁比例太低,緬甸抵擋逾強,乃至晉王連戰連捷,攻滅洞吾王朝,卻始終未能完整占有緬甸,隻得與孟族重修之新白古王朝對峙於緬甸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