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科幻末世 - 遊戲美食家 - 第四百五十四章 飲食文化

第四百五十四章 飲食文化[第1頁/共3頁]

海蔘——清初吳偉業曾指出:“海蔘,產登萊海中。”他還寫下一首吟詠登萊海蔘的詩:“預使燂湯洗,遲才入鼎鐺。禁猶寬北海,饌可佐南烹。莫辨蟲魚族,休疑草木名。但將滋味補,勿藥養餘生。”郝懿行《記海錯》記錄說:“今登萊海中有物長尺許,淺黃色,純骨無骨,渾沌無口,有腸胃,……謂之海蔘”。袁枚《隨園食單》說出了製作海蔘的難度:“海蔘有為之物,沙多氣腥,最難奉迎,然本性濃厚,斷不成以清湯煨也”,清朝山東日照學者丁宜曾所著《農圃便覽》先容說:“製海蔘,先用水泡透,磨去粗皮,洗淨剖開,去腸,切條,鹽水煮透,再加濃肉湯,盛碗內,隔水頓極透,聽用。”這類先水發,再用肉湯二次加熱的發製體例,在山東一帶甚為風行。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記錄了人類烹調史上最早的高湯:“捶牛羊骨,令碎,熟煮取汁,掠去浮沫,停之使清。”山東菜精於製作和利用高湯的傳同一向持續至今。高湯(老母雞、老鴨、骨、精肉、肘子、豬肚等長洗淨、氽水,再洗淨,長時候熬煮,撇去浮沫)分為奶湯和清湯,清湯清澈見底,奶湯乳白細滑。魯菜的大量熱菜極其依靠高湯。“無湯不成菜”,在束縛前,山東菜館會因為高湯用完而打烊,固然主料都有,客人還想吃,但是為了鮮香甘旨做到家,不損店鋪名聲,果斷不做冇無益用高湯的菜。除此以外,海腸粉、蝦籽、蟹黃、蝦醬、油炒麪粉燴冬菇冬筍等體例也是傳統魯菜常用的美味劑。

……

對蝦(代表菜小鳥明蝦、羅漢大蝦、翠綠蝦球、醋烹大蝦、油燜大蝦、百花大蝦、快意大蝦、金魚大蝦、蒜蓉開邊蝦等)——郝懿行《記海錯》一書載,渤海“海中有蝦,長尺許,大如小兒臂,漁者網得之,兩兩而合,日乾或醃漬,貨之謂對蝦。”山東海疆所產對蝦占天下總產量的2/3.

清湯西施舌——郝懿行《記海錯》說:“謂之舌者,有肉凸起,好像人舌,啖之柔脆,所覺得珍。其殼圓厚,淡紫色,可飾治器。即墨海中有之。”王培荀《鄉園憶舊錄》卷八曾記敘膠東海珍品,此中有雲:“第海物莫美於西施舌。蛤蜊之類十數,以此為冠。”梁章钜《浪跡續談》卷二批評溫州海產品時說:“西施舌隨時皆有,平心按之,……(溫州)西施舌不如登、萊、青各府。”清朝墨客鄭板橋在《濰縣竹枝詞》中就寫道“大魚買去送財東,巨口銀鱗曉市空,更有諸城來甘旨,西施舌進玉盤中”。鄭板橋說“西施舌”這類海產品都被朱門貴胄之家食用了。20世紀30年代,聞名作家梁實秋先生在青島順興樓第一次咀嚼西施舌:“一碗清湯,浮著一層尖尖的白白的東西,初不知何物,仆人曰西施舌,含在口中有滑嫩柔嫩的感受,嘗試之下公然名不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