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門派續二[第1頁/共7頁]
榔梅派: 又稱武當本山派。初創人孫碧雲。《古今圖書整合》卷二八七引《武當山誌》載:孫碧雲,關西人。幼年穎慧,願學神仙,入華山華山追希夷之跡,岩棲穴處,佩服養神。探黃老經旨、《周易》、《參同》,與夫儒釋子史,罔不熟誦。洪武二十七年(1394),明太祖征至京師,賜衲衣,供齋供,館於朝天宮。次年賜還華山。永樂十年(1412)成祖複召至,賜詩一章,敕授道錄司右正一,命方丈武當山南岩宮。永樂十五年(1417)卒。有《碧雲集》行世。該派初創於明永樂年間,《諸真宗派總簿》錄有其傳代派字。後傳衍於武昌葛店鬥牛觀,至今仍有傳人。
穹窿山派: 正一神霄支派,由施道淵所創,以姑蘇穹窿山和奧妙觀為中間。《金蓋心燈?道譜源流圖》:“施亮生,號鐵竹道人,嘗受初真戒、中極戒於王昆陽(王常月)。後精於法,改皈正一真有府,派名姑蘇穹窿山一派。”故未給他傳記。其事蹟見《奧妙觀誌》和《姑蘇府誌》。清顧沅《奧妙觀誌》卷四:“施道淵,字亮生,彆號鐵竹道人。生吳縣橫塘鄉。童真削髮為朝真觀羽士,遇異人張信符授以丹訣,年十九,從龍虎山徐演真授五雷法,能驅役百神。時為人除崇魅,療痛苦,不覺得利。初築室堯峰,晨夕修煉,移往穹窿山,即茅君故宮,……更始之。順治戊戌(1658),五十三代真人張洪任請於朝,賜額上真觀,並賜淵號‘養元抱一宣教演變法師’。由是四方征聘,凡建名勝一百七十餘所,泥像八千七百二十有奇。郡中元妙觀殿宇傾圮,太傅金之俊延道淵主觀事,修複三清、雷尊諸殿,……晚遊閩越,探真訪道,尤多佈施。康熙丙辰(1676),裕親王召主醮京師。乞歸,……戊午(1678)果化於山觀。道淵著有《玉留堂語錄》。”施道淵傳弟子胡德果,號雲廬,吳郡人,儘得道淵之術。康熙四十三年(1704),吳中大旱,被官府延請祈雨,德果登壇作法,大雨如注。自後名譽愈著。胡傳潘元珪,字允章,號梧庵,吳郡人,削髮奧妙觀,為胡德果高弟,善五雷法。德果身後,凡吳中有大醮法事,俱延元珪主之。雍正間應召入都,值大光亮殿,為禦前值季法官,遇有禱告,皆稱旨。後南歸,仍居姑蘇奧妙觀。潘傳弟子惠遠謨(1697—1771),惠傳弟子張次理(1712—1786)和施神安,遠謨和次理又同時兼承婁近垣正乙派之傳。施神安於乾隆五十一年(1786)繼張資理主奧妙觀方丈,於嘉慶間去世。而後承傳不詳。
正一道:亦稱正一教、正一派。玄門前期以龍虎宗為骨乾調集融彙諸符籙派而構成的符籙大派。構成時候在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以該年元成宗封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為標記。所合道派,首要有:龍虎宗、茅山宗、閣皂宗、神霄派、清微派、東華派、天心派、淨明道、太一道等。該派構成於大德八年。從至元十四年(1277)起,張陵後嗣代代被敕封為天師,受命主管江南玄門。江南各派的教務大政皆須服從於天師(全真道之在南邊者也不例外),或由天師請命於朝廷(如羽士敕封等),使曆代天師逐步成為江南各符籙派的共主,為構成正一道籌辦了魁首前提。另一方麵,因為曆代天師遭到特彆尊崇,其所領龍虎宗天然獲得傑出的生長前提,特彆是它的支派玄教的生長更是範圍空前。這又為正一道的構成籌辦了構造前提。在上述根本上,各符籙派之間逐步加強交參與融會,對天師龍虎宗的向心力不竭加強。故以大德八年張與材受命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為標記,正一道構成。而後,天下玄門皆分屬正一,全真兩大派,明清當局也隻承認此兩派。調集諸符籙派而成的正一派,以張陵後嗣(曆代天師)為首級,以《正一經》為首要典範。以符籙齋醮、降神驅鬼為首要宗教活動。該派羽士答應有家室,能夠不削髮,不住宮觀,清規戒律不甚嚴格。原諸符籙小派歸併入正一道後,因為各種啟事,有的小派逐步與他派融會而絕傳,如閣皂宗、太一道等,有的小派卻在承認正一大宗下,儲存著原有小宗的承傳。如龍虎宗、茅山宗、武當道、淨明派、清微派等。它們在明至民國間各自承傳不斷。隻是在明葉後,因不得皇室有力的支撐,多數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