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孽緣·[第1頁/共2頁]
我突然感覺臉熱起來,把目光移開,他卻單獨淺笑了。
實際上,蘇青也有很多文章寫出了戰亂下公眾的磨難,如《上海事件記念》中避禍的人群,《救救孩子》中在隆隆炮聲下臨蓐的女人……但她的熟諳並不“深切”,思惟也冇昇華到“趕走侵犯者、民族纔有救”的高度,正如她也不高唱大東亞共榮一樣,她隻是以家庭婦女的條記下了本身見到的統統。
當時上海小報《東南風》還登載瞭如許一篇文章:“……近聞漢奸蘇某多告重生,久寂思動,結識一某甲士作其保鑣,擬辦一口語旬刊,其通訊處為靜安寺路某弄,大肆鼓吹,毫不知恥,誠怪事也。”
實際中的蘇青,則是被薑貴玩弄了。
據台灣的蔡登山先生考據,謝就是薑貴(1908-1980),本名王意堅,山東熱血青年,暮年插手百姓黨,1937年將老婆安設於重慶後,抗戰參軍。抗戰勝利時已是湯恩伯部下一名上校,參與了上海領受,在這期間他熟諳了蘇青,不久同居。
冇有男人照顧,蘇青和孩子們的日子過得緊巴巴,這時她身邊呈現了一個“有職位”的人,也就是她《續結婚十年》中的“謝上校”。
薑貴在1946年辭去軍職,於上海出任中國工礦銀行總辦理處秘書,兼永興產品保險公司停業副理。1948年12月舉家到台灣,經商失利後迷上寫字,小有成績。薑貴在自傳小說中寫過一個叫“蘇白”的女子,經曆與蘇青一模一樣:脾氣凶暴,曾寫了篇自傳體小說《仳離十年》、把“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改成“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文中寫道:“對於蘇白,說誠懇的,我已垂垂沉迷。她是南京偽府陳(暗指陳公博)的一碟青菜,倒是我的山珍海味。……總之,為了和蘇白便利相會,我決定弄個屋子。……周君先帶我去看看,我又帶蘇白去看看,中意,一個早晨,就住出來了。”
小說中的謝上校出身軍旅,也善於筆墨,抗戰勝利後到上海結識了才女蘇懷青。這位“謝上校”又是哪路神仙呢?
冇了錢,蘇青不得不將家搬到藍思安路,那邊是窮戶區,住著很多風塵女子,有人調侃“蘇青與妓女本是同業,現在住一起也是相得益彰”,蘇青立馬辯駁:一個靠賣淫來贍養孩子的女人,在我看來不啻是最巨大的崇高的聰明人中的一個。
“說我是如何呢?”我恐怕屋子有題目,不由焦心腸問。
小說中的蘇懷青覺得謝是至心對她,以身相許,成果發明謝隻是逢場作戲,厥後謝給了蘇一筆錢,蕭灑分開。蘇懷青相稱寬裕,接管了謝上校的錢,收回感慨:一個男人要一個女人是因為錢,一個男人與一個女人堵截乾係也是因為錢,出了錢便能夠洗清罪過,就此永久無愧於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