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曾國藩修身十二法 - 詩書文章露雄心

詩書文章露雄心[第1頁/共2頁]

在京都這段時候,曾國藩因為日課是讀書,月課是作文吟詩,是以寫了很多的詩文。現在看來,曾國藩集合的作品,幾近一半以上的詩作和一多量文章都寫於這段時候。

這段期間,曾國藩也有幾篇文章表達了他的文學觀點,道光二十三年正月的《讀李義山詩集》、二十四年十仲春的《書歸震川文集後》、二十五年玄月的《送周荇農南歸序》這幾篇文章恰是闡述瞭如許的觀點。《送周荇農南歸序》對自漢以來的文學家停止了批評,此中對清初文壇的批評是:“康熙、雍正之間,魏禧、汪琬、薑宸英、方苞之屬,號為古文專家,而方氏最為無類。”大抵這就成為他厥後推許桐城文學的開端。

道光十八年,曾國藩入翰苑後,大部分時候都很安逸,他便更加昂揚學習、遍及閱覽、勤作條記,並將條記分為五類,彆離是“茶餘偶談、過隙影、饋貧糧、詩文鈔、詩文草”,親身作手錄和摘記。加上他在京都有很多良師良朋,相互間參議攙扶。如許日複一日地學習,使他的學問大有長進。能夠說,在京為官十二年,為曾國藩成為一代大儒奠定了堅固的根本。

在弟弟們麵前,他的求名思惟獲得了最充分的表示。

當時,清朝天下還算安寧,曾國藩卻已有如此弘願。當承平天國農夫叛逆產生以後,他振臂一呼,挺身赴戰,終究完成了鳳願。倘若冇有本來所定的這番弘願弘願作心機籌辦,他是很難有這股衝勁兒、狠勁兒的。

以是說,“丈夫自謀要深遠”!男兒立世,冇有弘願,冇有遠見,是冇法立得住的。

在都城時的曾國藩,固然首要發憤於學問操行,但從他的詩文中能夠看出,他並不甘心做一個文臣,而是留意於馳騁疆場,報效國度。在感春詩中,他寫道:“征兵七千赴羌隴,威棱肅厲不成當。”又說:“橫斬蛟鱷血流川,天子之寶無倫比。”還說:“一朝荷戈西出塞,孤負白鐵悔因循。”他還常常以李廣、衛青、馬援等名將自況,感慨時不我用。

前人常以詩詞歌賦來表達本身的誌向。從世代耕讀之家走出來的曾國藩,也以詩文表達了他的誌向。

曾國藩於道光十五年入京插手會試前,在家中不過是讀書習字,讀“子曰詩雲”,習帖括製藝之類,既冇有寬廣的眼界,又冇有博識的學問。道光十五年會試報罷,他臨時居住在京師,開端瀏覽詩和古文,他特彆喜好韓愈的文章。

當然,他的誌向又不但限於領兵治軍,他要的是文武兼通,出將入相。“殺賊自是書肇事”,要以墨客參軍,交戰殺敵,不學窮兵黷武的武夫,而要做安定大亂,再造複興的勳臣。他要達到的境地是:既能作詩解文又能經理亂世的治國平天下的“聖賢豪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