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工欲善其事[第1頁/共3頁]
比如此次伐燕之戰,出動的兵卒人馬可很多,這些人的輜重主如果在北方中山一帶當場征發,但為免不敷,也得從邯鄲、信都的堆棧運往北方,以是趙奢在兼顧以後以為火線能夠供應的糧食不足,但車輛不敷,便告急追加了三百輛。
不過明月卻不附和這類觀點,說道:“兄長且看看你我身上,穿戴的深意帛布是百工染的,吾等乘坐的車馬是百工製作的,用飯時用的鼎簋,是百工煉製鍛造的,喝的酒釀漿水,也是百工所製,若離了百工,你我恐怕要親身采蘭草染衣裳,用飯時隻能用葉子做盤,出門也無車可乘了。”
“半個月內,新製三百輛運糧的輜車?”
“士農工商,皆國之柱石,缺一不成,這是我在齊國時,在稷放學到的東西。”
不過那人後話,接下來幾天裡,這位新官上任的邦右工尹非常主動地出入於邯鄲西北的百工之肆,與輪人、輿人、廬人、匠人、車人、梓人幾個工種的家屬代表一一會晤。他出身崇高卻待人馴良,犒賞豪闊,再加上之前”為國赴難“的名譽加成,幾天下來,工師和匠人們都接管了這位新下屬。
明月搖了點頭:“不止是齊國,我傳聞在秦國,對有技藝的工匠極其正視,秦國多次伐韓,最早做的事情就是將韓國的匠人擄掠回鹹陽,日積月累,秦國本來百工稀缺,現在卻稀有以萬計!”
據他所知,秦國不但篡奪六國的工匠,還學習了東方較為先進的辦理體例。山東六國有一種軌製,叫做:“物勒工名”,要求器物的製造者把本身的名字刻在本身製作的產品上,以便利辦理者查驗產品格量、考覈工匠的技藝。除了工匠之名,還要刻上督造者和主造者之名,以便逐級清查產品格量的任務人。如果器物上不刻寫名字,就要被獎懲。
並且明月看了工師遞交的打算,那所謂的輜車,仍然是傳統的單轅大車,車輿比作戰用的戎車寬很多,前麵以兩匹牛或馬牽引,可拉二十五石糧草。
所謂的馳車是輕戰車,革車是蒙著皮革的重甲戰車,但孫子還冇有說彆的一種車,那就是輜車,也就是運送輜重糧草的車子,趕上帶甲十萬的大戰,所需隻怕也不下千乘……
這是一份緊急的事情,百家裡能參與出去的諳練木工不到三百人,加上他們的學徒,也不過五百人。
可這國野之分已經完整消弭的戰國,百工之肆裡的工匠,職位也比西周春秋時“國人”一落千丈。就明月本日所見,固然能吃飽飯,但他們的勞動服從根基都被官府毫不客氣地剝奪潔淨,隻像是恩賜般留下點口糧錢帛,雖不是仆從,卻近似仆從。
“吾侄,這製車雖是小道,但卻乾係到火線軍情,乃軍國大事,你豈能兒戲,改製其他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