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第1頁/共6頁]

其精甚真,此中有信。

何謂貴大患若身?

第十四章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mò)身不殆(dài)。

《品德經》常會被歸屬為道講授說,是玄門根基教義的首要構成之一,被玄門視為首要典範。其作者老子也被玄門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品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以是應當說玄門吸納了道家思惟,道家思惟完美了玄門。

五味令人丁爽;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不自見,故明;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

第十八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

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品德經》提出了“有為而治”的主張,成為中國汗青上某些朝代(如西漢初)(唐朝)的治國方略。這類思惟在經濟上能夠減緩群眾的一些壓力,對初期中國的穩定起到過必然感化。汗青上《品德經》注者如雲,乃至有幾位天子都為其作注。唐貞觀二十一年(647年),譯《品德經》為梵文,傳入東天竺;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親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請《老子經》及老子“天尊像”返國,對日本社會生長產生過影響。《品德經》本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漢末張陵創五鬥米道,奉老子為教祖,尊稱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為教典教悔道徒,創建了玄門,並作《老子想爾注》以宗教的觀點解釋《老子五千文》,自此成為玄門的根基典範。

是謂要妙。

吾以是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

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mèi)。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寂兮寥(liáo)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覺得天下母。

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常知稽式,是謂玄德。

唯之與阿,相去多少?

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第十二章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穀。

為天下穀,常德乃足,複歸於樸。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世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荒兮,其未央哉!

自見者不明;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是以賢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

金玉合座,莫之能守。

善言無瑕(xiá)謫(zhé);

老子泥像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