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蘭亭集序(二)[第1頁/共4頁]
“此為唐太宗的‘貞觀’連珠印!”
齊遠山順手抓起一個甕缸中的卷軸,在馬燈下緩緩展開,倒是雋永娟秀的王羲之體行書,看筆鋒似是女子所寫,氣勢卻賽過鬚眉男兒。他細細瀏覽此中筆墨,發明記敘的滿是宮廷平常,既有後宮生涯,也有帝王宴飲,細節之周到,遠非新舊唐書所能比。阿海也湊過來看,才發明題目有《垂拱集》三字。
“蘭亭集序!”
中山的麵孔也變得慘白,十角七頭鎮墓獸湊過來三個腦袋,想要看看這張紙上究竟有何幺蛾子?
“天皇大帝。”
再看整篇文章,另有多次塗改陳跡,但這恰是“書聖”隨性謄寫的明證。全文21個“之”,每個筆法都不不異。有的彷彿老子出關,有的如同孔子論道,有的又像莊周夢蝶,有的好似孫子兵法,乃至恍若佛陀菩提樹下悟道。
“後梁耀州節度使溫韜,挖開唐太宗的昭陵,在李世民棺槨的東西廂列石床上,發明一個鐵匣,藏著無數貴重書畫,卻冇有發明《蘭亭集序》。”
從右至左,開首便見兩個硃紅色印章,一個字是“貞”,一個字是“觀”,高低連起來便是“貞觀”——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
第六個字“之”,幾近是被壓扁的字形,上緊下鬆,輕筆出鋒,獨一無二,妙不成言。這一點一橫撇一捺,戔戔三個筆劃的“之”,倒是任何書法大師都冇法企及之意境。齊遠山雖是甲士,平常也愛臨二王的帖子,看到這個“之”,嘴唇已然顫抖,就差收回驚呼,卻被阿海一把堵住。
第二列,自上而下——
“李治留下《蘭亭集序》或許就是武則天的意義?待到李治駕崩,便將這寶貝伴同玉哀冊一起,供奉於天子棺槨之前。”
冇人膽敢念出這行字,阿海、齊遠山與中山,乃至後邊的小木,四小我都清楚地曉得,這行字意味著甚麼。
“前有軍人軍陣,後有萬卷藏書,大唐公然是文武兼備的帝國。”
阿海與十角七頭鎮墓獸走在前頭,隻見殉葬的大唐軍陣背後,便是成百上千的白瓷甕缸。每個甕缸裡都裝滿了卷軸書冊,線裝書是在宋朝纔有,唐朝都是長長的卷軸。中山讚歎彷彿踏入天國圖書館。
小木的這番話,讓齊遠山身後的兵士們麵麵相覷,有的想要拿槍托砸他,有的瑟瑟顫栗,不複逃亡之徒的勇氣。
“諡號霸氣!”齊遠山又盯了青銅棺槨一眼,“唐高宗李治的棺槨已在麵前,這不是一座合葬墓嗎?女皇武則天的棺槨又在那裡?”
“莫非說……這是武則天本人的手跡?”
“那麼女皇的棺槨在那裡呢?”
統統324字,如同324個靈魂,不異的字也是相互獨立,各自孤傲,各自光輝。齊遠山揉了揉眼睛,彷彿這些字都從蠶繭紙上站起,伸展四肢五體,或舉頭鵠立,或低頭吟思,或長袖善舞,或中流擊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