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9/4閒話郵刊的封三[第1頁/共1頁]
它和封二合作明白,照片和郵品各有所長,如許使刊物在團體上產生視覺感官上的竄改美,無形中還加大團體資訊的含量。郵品的郵味常常對比片的郵味更強,對比片外的泛博讀者而言,必將對郵品投以更大的存眷。處所優良的記念封戳片得以“表”,這對處所的集郵活動以及設想職員都是一種特彆的鼓勵,由此能激更多的好作品問世。處所優良的記念封戳片得以表,既能強化郵品資訊的五彩傳播,又能誘集郵者對這些處所特性郵品萌更強的保藏**。
不過福建的處所郵刊連同改雙月刊的《福建郵花》,彷彿都存在著一個通病,就是封二和封三近似的措置:雙雙彩照密佈。用彩色照片來揭示集郵活動是極其鼓勵民氣的,比方《福建郵花》2o1o年第4期的封三刊的《朱熹出世八百八十週年》郵票活動的三組共十六張彩照,我鎮靜地現竟然在此中的四張上有我黃豆大的腦袋,這四顆黃豆的味道確切好極了。但我又想,如果把封三的這個精彩的彩色平台讓給封戳片,特彆是有處所特性的封戳片,結果或許會更好:
用與會全部職員的署名封替代合影的人頭照,如許的署名封實際上是“留在記念封上的合影”,更有集郵的意義。緊縮了照片的地盤,反而能讓封二的照片更加精選,讓上照片的同仁們更有成績感和名譽感,也好讓宦海的一些潛法則儘量闊彆郵刊。或許在過渡期還能夠搞“一照一封”的試點,比方“廈門海滄嘗試中學少年郵局”的照片和記念封措置成一對“哥倆好”,相得益彰,就版麵的改進也是相稱養眼的。
張聲浪郵友從南平給我寄來了改刊後的《百城集郵》2o1o年第1期到2o11年的第1期共5冊,讓土耳其返來的我好好補課。9 69 老夫瀏覽了一下,感受很好,暮年我也曾經是《百城集郵》小報的作者,但是一起目睹著該刊妥當展到明天的,就妥當性和處所特性而言,《百城集郵》走在《泉州郵苑》和《廈門郵苑》的前麵,並開端透暴露趕《榕城集郵》勃勃大誌。
讓封三從封二的形式中剝離出來,這是我作為一個熱情作者和讀者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