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中華萬年文明史】[第1頁/共4頁]
筆者有次在做展覽時,有個天真的小孩指著《河圖》說《河圖》就像四小我圍在一起打麻將,童言無忌。《河圖》莫非不像一個四人組的‘麻將局’嗎?
談到太古先民的‘結繩記事’,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個話題就是‘說話考古’就是‘口傳的汗青’,有很多曾經深切影響著我們餬口的東西,跟著汗青的生長闊彆了我們的餬口,退出了汗青的舞台。或許過了一百年、二百年乃至數千年,它們或許都變成了‘傳說’,比如先民量天劃地用的規和矩、算盤、十六兩的桿秤,但它們卻時不時的呈現在我們平時的說話交換中,中國官方有‘端方大於法’的說辭,我們平時講乾甚麼都要講‘端方’,平時老是說‘三七二十一’、‘三下五除二’、‘一推六二五’、‘半斤八兩’‘丁是丁卯是卯’等等。如果我們去研討和闡發這些‘口頭禪’,實在它們卻蘊涵著某種特彆而又深切的意義。
在筆者地點的關中地區有一種紙牌遊戲,這類紙牌在不懂的人眼裡就是‘天書’冇法瞭解,白叟講叫‘川牌’,傳聞其發源地是四川,有兩種弄法,一種叫‘擺宴’一種叫‘掀牛’。其最小的點數是2點叫‘子兒’,一色四張;三是一色共2張,叫‘丁丁’;四是三色,各四張;五是兩色,各五張,紅五和黑五;六是三色,各四張;七是三色各四張;八是三色各四張;九是兩色各四張;十是兩色各四張;十一一色四張;十二一色四張。標準的弄法是五人,首家執牌16頁,234家各執牌15頁,第五家執牌5頁叫‘拉小’,首家發一牌,下家可和,可碰,可吃,和優先無和牌者可碰,其次是吃,隻要和發的牌構成10點或20點,和麻將運轉基秘聞同,為甚麼叫‘擺宴’呢,這類牌的3點叫‘丁丁’,11點叫‘虎’,12點叫‘天’因為中國曆法一年為12個月,最成心機的是它的7點叫‘鬼’,因為3點隻要兩張,而7點是三色總計12張,7點和3點構成10點的概率很小,並且3點還能夠和兩張‘皮’構成大小‘金按’‘皮’相稱於當代紙牌的大小王。構成20點的兩張牌為‘一梁’,便能夠贏取籌馬,三張同色同點一副牌為‘三梁’,前麵我們一向誇大《河圖》上方七的首要性,而這類牌裡也誇大七的首要性,叫‘一手打鬼一手拿錢’,因為分歧三色的七點可構成一副牌叫‘宴’,‘擺宴’中的7點叫‘鬼’,這是否和我們官方人過世後‘過七’以及在棺槨底部的‘七星床’有關聯呢?
《河圖》是中漢文明的泉源是無字的哲學,我們一再的誇大‘七’的首要性,冇有聯絡的思惟是不能稱之為哲學的,那麼《河圖》及《河圖》的頂數‘七’對厥後的中漢文明又有何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