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戰事陳條[第3頁/共5頁]
海城失守,意味著日軍有了收支遼東半島的流派。為了奪回海城,清廷不竭向北方增調軍隊,到12月中旬。集結到海城以西的營口一線的清軍總計六萬人。不過此時已經入冬,戰事漸漸趨於和緩,兩邊的兵士隻能在雪地裡對峙。遵循日本大本營的打算,第一軍賣力打通陸長打擊直隸的門路,而第二軍將再次實施登岸,進逼直隸。但是從進入遼東半島以來,第一軍戰役減員高達5000人,~到2000多人,保衛鳳凰城以及海城已經|中國北方有大量軍隊集結,恐怕第二軍登岸直隸的打算不太能夠實現。因而大本營命令。調第二軍第二師團北上聲援第一軍,而第一師團持續駐紮旅順。進犯北京的打算由其他軍隊履行!
日本人進入遼東半島的動靜傳來,朝野震驚(已經震驚過N次),光緒也認識到了題目的嚴峻性。此時朝中主戰派仍然占有上風。不過這些主戰派的官員毫無領兵的經曆,退敵乏術。在主戰派冇了主張的時候,主和地聲音垂垂開端多了起來。此中不乏慈禧在中間拆台,因為她的生日在11月!就在朝中一片混亂的時候,主戰派、主和派|_了一聲不吭的袁世凱。主戰派想起他,是因為他的勇猛善戰;主和派想起他,是因為他能請來外援。看著本身成了香餑餑,袁世凱倒也冇有再“矜持”。11月1日,也就是日軍登岸後的第8天,袁世凱一份名為《事陳條》的摺子呈現在軍機處的辦公室。在這份摺子裡,袁世凱陳言:“中日之戰,因倭寇暗襲,我軍連連得勝,兵懦夫氣受損,後繼乏力。此時倭寇聚六萬重兵於遼東,賊兵勢大,我大清北方兵力不逮,南邊各路兵馬又救濟不及,恐短時難以剿清。唯有以精兵扼住險要,將戰事拖入夏季,方能得以休整喘氣。
旅順被攻陷後,慈禧坐不住了,她倒不是擔憂那兩萬百姓的性命,而是擔憂她的生日。11月22日,就在旅順百姓還飽受塗炭時,在慈禧授意下,李鴻章拜托天津海關稅務司德國人德璀琳,東渡日本。此行德璀琳請頭品頂帶,李鴻章權宜授之,目地在於探明日本人構和的底限。不過德璀琳此行很冇有
壤戰役後,日本大本營最後打算以第一軍“乘勢直進經略遼東,向山海關,拔奉天”。但是,又考慮“中國邊境廣寬,人丁浩繁,即便攻占其部分國土,也難使其國主麵縛請降。須另遣一軍直攻其都城北京,以迫使對方簽訂城下之盟”,遂又動手構造第二軍。第二軍包含第一師團,第十二混成旅團(後再增加第二師團),總計人。日本大本營打擊北京目標既定,便開端研討登岸作戰的詳細計劃。日本間諜所供應的窺伺質料表白:欲攻取北京,除大沽、北塘外,以山海關為捷路。但是,旅順口雄堡堅壘,而北洋艦隊駐泊威海衛,共扼渤海流派,運兵深切渤海實施登岸作戰,確切很有困難。是以,決定先命第二軍攻取金州。到1894年10月下旬,兩軍終究場大範圍的戰役在遼東半島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