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現在就決定[第1頁/共4頁]
……
對於這個成果,高元既痛心又光榮。他現在已經完整信賴,這是乙支文德的一個詭計。乙支文德為了篡奪王位,不吝與大漢、百濟、新羅三方相勾搭,不然又如何解釋那麼多城池幾近在一夜之間就全數被漢人占據了?光榮的是,他及時“覺悟”,先動手為強。更光榮的是,劉子秋好麵子,冇有持續對他窮追猛打,反而出麵調和,給高麗換來一段時候的戰役。
劉子秋如許運營的目標,不過是想在高麗、新羅、百濟之間建立一個均衡,讓他們分不出心機來擾亂大漢。隻要再過個三五年,重生的大漢王朝顛末休生養息,進一步強大起來,在遼東站穩腳根,也就完整不消在乎這幾個跳梁小醜了。但是,此次事件卻獲得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
既然劉子秋的話已經說到了這個境地,不管是高元還是百濟王、新羅王,都不敢再有甚麼定見,隻能連聲應諾,跟從劉子秋再次回到大廳。這場宴會一波三折,氛圍天然不會和諧。何況高麗、百濟、新羅這三個國度相互之間衝突重重,乃至說相互敵對也不為過。但在劉子秋的絕對強勢麵前,三位國王也隻忍氣吞聲,接管劉子秋的補救,當場肯定下各自的疆界。如許一來,三國的權勢範圍被嚴格限定在浿水以東以南,而浿水以西以北則歸大漢統領。對於百濟和新羅來講,並冇有甚麼喪失,根基保持了他們的原有疆界,而高麗則被極大地緊縮在一個很小的狹長地帶。
劉子秋不是冇有想過完整毀滅高麗,但他曉得,高麗建國何止百年,在本地的統治已經垂垂深切民氣。如果要想完整毀滅高麗,勢需求在本地展開一場血腥的搏鬥,不到血流成河的境地,恐怕難以真正地征服一個國度。開疆拓土並不是一件簡樸的事,那是建立在無數人付出世命的根本上,以是纔有“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說法。在這類環境下,減弱並節製高麗,就成為代價最小而效力最高的體例。
哪曉得,劉子秋的話方纔說完,門外便衝出去兩小我,當場跪倒在地,齊聲說道:“陛下,你都聽到了,高麗賊心不死,一心要兼併我們,還望陛下替我們作主!”
當然,想實現這個目標並不輕易,需求一個契機,而乙支文德卻在這個時候奉上門來,想要實施緩兵之計,卻被劉子秋將計就計。劉子秋一麵和乙支文德虛與委蛇,一麵使出雷霆手腕加強對高麗各城池的打擊。同時,他又派人前去百濟、新羅,聘請百濟王和新羅王共商大計,三家平分高麗之地。
百濟王與新羅王並非笨拙之輩,對於大漢王朝俄然提出如許的建議,本來是心存疑慮的。隻是劉子秋派出去的兩名使者他們都熟諳,確切是乙支文德身邊的親信。這兩名親信本來跟從乙支文德一起出使大漢,厥後乙支文德喝得酣醉,這兩人卻被劉子秋帶到了遼東城,也親眼看到遼東城守等人的家眷被送入後宅。高美人固然不像漢人那麼講究禮節,但母女共侍一夫這類事情終償還是讓人非常尷尬。這兩名親信驚駭這類事情終究落到他們的頭上,因而做出了明智挑選,投奔大漢,替劉子秋向百濟王、新羅王送信。當然,他們的隨行侍衛都是劉子秋的人,一舉一動都在漢人的節製之下,也翻不起甚麼大浪。正因為使者是乙支文德的親信,百濟王、新羅王纔信賴乙支文德也參與此中,以是欣然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