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6章 一意孤行[第1頁/共3頁]
正因為如此,才讓陸抗放棄了南逃交州的設法,逃往交州,那不過是苟延殘喘,再無翻身的機遇。
軍令如山,各營各部的人馬立即行動了起來,通過浮橋,向西行去。
現在北渡長江有望,而魏軍的追兵就在身後,如果陸抗在這裡躊躇再三遊移不決的話,那成果很能夠是還冇有等他們走成,魏軍的馬隊就已經圍上了來,到時候,就連逃脫的機遇也冇有了。
莫非說施績不但願回到江陵嗎?要曉得,江陵纔是施績的大本營,此次他從江陵前去武昌,隻帶去了一萬人馬,江陵的守軍另有兩萬人,滿是他的忠厚部下,如果施績回到江陵,那便是如魚得水。
但現在時候不答應啊,陸抗確切冇體例給施績以更多的解釋,以是隻能是專斷專行地命令西去。
固然說吳國的軍事氣力已經是大不如前了,但好歹荊州一帶,陸抗還把握著十萬雄師,除了從武昌帶出來的五萬軍隊,吳軍在江陵和西陵以及其他郡縣仍有不下五萬的兵力,陸抗此番執意前去江陵,就是想要將統統的兵力整合起來,製止讓魏軍各個擊破。
公然陸抗的號令冇過量久就傳達了下來,他要求各營各部的人馬立即解纜,沿著長江南岸洞庭湖北岸向西推動,全速進步。
施績南逃交州的打算,完整和陸抗的打算是背道而馳的,以是陸抗壓根兒就冇有采取的設法,既然是不予采取,那陸抗就冇有需求跟他在這兒掰扯了。
施績神采略微顯得有些丟臉,畢竟在吳國亡國以後,荊州方麵固然是以陸抗為首,但好歹他和步協與陸抗構成了一個均勢,凡是嚴峻的事情,均由三人共同商討以後才做出決定。
大丈夫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存亡事小,失節是大,陸抗又如何能向滅國弑君的魏人投降呢?
但這毫不是陸抗所但願的,如果陸抗所尋求的僅僅是小我的好處得失,那他大可舉州而降魏國,亦不失州郡之位。孫壹以夏口督的身份降魏,現在也能混到魏軍海軍副都督的高位,難不成陸抗降魏以後,還不如孫壹嗎?
並且誰也不能肯定魏軍不會一向追到交州去,以是誰也不能包管逃到交州就必然是安然的。
各營各部的人馬本來是雲集在巴丘的渡口籌辦北上的,但魏軍海軍突如其來的打擊讓渡江之舉停滯下來,並且大部分的船隻被摧毀,很多吳兵明顯很清楚了,他們底子冇有機遇再渡江了。
以是施績提出的這個流亡交州的計劃,陸抗想也不想就一口回絕了,不管現在局麵有多麼的艱钜,他都不會等閒地分開荊州。
固然就算吳軍有十萬雄師,但仍然不敷和氣力強大的魏軍相對抗,不過彆讓忘了,吳軍的身後,另有蜀軍這一大助力呢,這也是陸抗的一次對賭,如果憑著吳蜀兩國的氣力,都冇法贏得勝利的話,那他就輸也輸得心折口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