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8章 遷都而逃[第1頁/共3頁]
但天下哪有不通風的牆,如果說僅僅隻是陶璜和陶浚的兩支人馬趕往高要峽,不會引發交州百姓的思疑,但接下來吳軍更大的範圍的撤離,這些老百姓又不是眼瞎,又如何能夠看不到?
以陶基在交州的影響力,他的話能夠說是一言九鼎的,如果陶基至心要遷都走的話,冇有任何人能反對得了他。
最讓百姓擔憂,是如許的日子,何時纔是一個絕頂啊?
至於陶基、陶抗和施績的軍隊,則是連續地停止撤退,當然首要的目標,也是為了製止魏軍渡江來追擊的,同時為了掩人耳目,讓交州這些百姓不會產生髮急的情感,給吳軍的大撤離帶來費事。
可日子剛過了一天,就又產生瞭如許的變故,疆場的情勢之變幻莫測,讓施績也是冇了腦筋,如果想要保護他的顏麵,持續地死守不動,恐怕陶基那邊也不會承諾了。
現在天魏軍攻擊高要峽的動靜,完整地成為了賽過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陶基既然提出了遷都計劃,那就意味著他已經是放棄了死守的籌算,現在就隻差施績來表態了。
不過此次的遷都,可不會再帶這麼多布衣百姓走了,從番禺到交趾,起碼也有兩三千裡的路程,如此冗長的路途,帶上這麼多的布衣百姓,那的確就是一個龐大的累墜,到時候,誰也休想走得脫。
番禺新城地點地是在一座沙洲上,西去交趾的話,起首就必必要搭建出幾座浮橋來,當初為了包管與西麵諸郡的聯絡,陶基到是讓人儲存了兩座浮橋的,如果魏軍從這個方向攻來的話,守橋的吳軍能夠在第一時候將其裁撤。
和施績當初的壯誌大誌比擬,昨日之戰,吳軍的表示可謂是災害級的,這無疑要完整地打擊了陶基想要死守番禺新城的信心。
以現在吳國小朝廷的氣力,美滿是經不起任何的折騰的,施績和陶基精誠合作的話,另有些許的機遇,但如果兩人分裂的話,那絕對是玩完的。
一座城池的普通運轉,那是需求一些日積月累的,特彆是保持十餘萬人的生存,那毫不是一件簡樸的事,目前番禺新城冇有其他的經濟來項,隻能是依托官府發放口糧度日。
而那些布衣百姓也是整日無所事事,既無地步能夠耕作,也無商店小買賣可做,而官府發放的口糧也是非常有限的,僅僅勉強能夠餬口罷了。
為了加快撤離的速率,陶基又讓人用竹板搭了兩座浮橋,吳軍連夜撤離,燈火不熄。
本來這裡本來隻是一個荒島,除了一些漁民會在這裡歇腳以外,根基上冇有甚麼人居住,這一下子湧入了十幾萬人,立即讓這裡變得擁堵不堪。
以是衡量了一下利弊以後,施績也天然是放棄了他的打算,同意了陶基的遷都計劃,也製止了吳國的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