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第1頁/共3頁]
柳依依固然是童言無忌,信口胡說,但是寶釵聽了這麼一番話,不由得暗合了苦衷,想起薛蟠,心中不由得恍忽起來。好半天賦笑著向小女孩道:“你這孩子,看著一臉聰明相,倒是走了彎路了。過分過火了。等你長大天然曉得,天底下的好弟兄哥哥多著呢。何況若不生弟弟,你娘在屋裡也難過,你莫非忍心?”
世人見那小女孩身上的穿戴,就曉得她是小門小戶家出身的孩子,恰好一雙眼睛清澈得很,透著一股子靈氣,叫人越看越愛。連寶釵那麼端莊的人,都親身走下來,握住她的手,用帕子替她拭乾了眼角的淚,柔聲哄她,又喂她果子吃。
劉姥姥本是能刻苦的人,聽了這話喜不自禁,向著寶釵千恩萬謝。寶釵又教她道:“我家也收棉線棉紗棉布。姥姥是有見地的人,天然曉得這棉花紡成線,織成布,身價就高了很多。如果有暇,就紡了線織了布送到這裡來,不管多少,代價比外頭隻高不低。”
寶釵又正色說道:“我送你這幾本書,隻是為你閒時無聊解悶,並不是想助著你學這些有的冇的東西。詩書當然是個好東西,卻也隻宜熏陶脾氣,如果一味癡迷此中,不顧底子,就是大錯特錯了。你如本年紀也不小了,到底該學些針黹女工,纔是女孩家的本分。不說你我女兒家,單說曆朝曆代的那些文人騷人,自誤誤人的卻也很多。如前朝奉旨填詞柳三變,‘忍把好話,換了淺斟低唱’,畢生落魄,倒教人扼腕了。”
寶釵曉得北方鄉間亦有蒔植棉花的風俗,雖不及江南鼎盛,卻也不成小窺。城中雖有收棉花的商行,倒是做幾千斤幾萬斤的大買賣,並不屑接劉姥姥這等鄉裡人零散的貨。城中就專門有一種行商,小有幾個本錢,年年到鄉間去收貨,化零為整,再同大商行買賣,賺此中的差價。比方在鄉間收買時候,一斤棉花隻得五分銀子,待到賣給商行,隻怕就是六七分了。鄉裡人雖是曉得,卻也冇彆的體例,很多年來受人剝削,早已習覺得常,認作是理所當然之事了。
鶯兒托著一碟子點心走出去,聽了這話忙放下托盤,笑著向張嬤嬤道:“你白叟家想必是看錯了。那裡有這等事?”
張嬤嬤忙出去看究竟,返來的時候,手裡卻拉著一個五六歲大的小女人,粉雕玉琢,精美敬愛,隻是眼角猶掛著淚痕。
寶釵聽劉姥姥這般說,暗讚她倒有幾分見地,何況也知進退,口中從速說:“不相乾的。這現在是我自個兒管的買賣,並不值甚麼,那裡難堪了。你是不曉得,這綢緞莊的買賣已經有了轉機,我正和人商討說要用前幾個月的利錢在城裡開個棉布店,把這塊的買賣也做起來呢。我家翻開門來做買賣,並不爭多嫌寡的,姥姥儘管送了來,代價定然比你賣給收棉花的人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