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五章 政體革新(二)[第1頁/共4頁]
“嗯,二位愛卿皆是老成持國之人,所思所慮皆不無事理,但是朕卻彆有計算,其一,長痛不如短痛,現在正值我雄師橫掃江南,數十萬精銳甲士佈陣江南江北,朝廷之威隆已盛極,誰敢方命,便以抗旨不尊論處,朕倒要看看何人敢跳將出來;至於其二麼,東西突厥始終是我帝國之大患,朕之臥榻旁,豈能容之鼾聲如雷,之以是不討之,非不肯,實不能爾,不但是因草原亂局尚自未烈,更因著我帝國另有內憂未除,依朕算來,五年後便是出兵橫掃草原之良機,是時,朝廷要對外用兵,實難騰脫手來改革政體,一旦時候遲延下去,慣性之下,各地擁兵自重之格式怕是更難更易矣,朕又豈能留禍害於子孫哉,此二條,便是朕決意改革之初誌,二位愛卿皆國之棟梁也,當須得助朕一臂之力纔是。”
“二位愛卿應曉得此事乾係嚴峻,拖得愈久,費事便會愈多,故而,朕籌算在兩年內完成調劑,先從淮河以南開端動手,而後慢慢北推,另,朕還籌算兩年後開端大範圍推行科舉,覺得國選才,如此,不但可穩天下人之心,朝廷也可得合用之人手,二位愛卿覺得如何哉?”
雖說對其子所言之策甚是意動,但是事關嚴峻,段德操倒是冇敢急著下個定奪,而是背動手在書房裡來回踱了幾步,而火線才一擊掌,就此下了最後的定奪。
聽得響動,段德操總算是從愁眉苦思中醒過了神來,昂首一看,見來的是自家宗子,段德操這才長出了口大氣,指導著供在案牘上的一份聖旨以及一份密旨,腔調澀然地叮嚀了一聲。
“唔,周家自其祖算起,於黃州一帶已是運營了四代人,根深蒂固啊,如果周家三兄弟就此反了,縱使能順利平滅,黃州少不得也會被打殘了,如此,於陛上麵前,可就不好交代了,萬一……唉……”
房玄齡與杜如晦都是久居京師之人,對科舉一事倒是並不陌生,隻不過對此實在並不甚在乎,此無他,概因前隋雖是開了科舉之先河,但是科舉時候並不牢固,隻是偶爾為之罷了,取士也少得不幸,對天下局勢底子無甚影響力可言,這會兒聽得張君武拿科舉來講事,房、杜二人還真不是太看好,再度互換了個眼神以後,這才見杜如晦儘是迷惑地發問了一句道。
諸多歸降刺史們這麼一鬨騰,孟武、萬雲飛等坐鎮各地的都督們也都有著蠢蠢欲動之心機,雖不敢真的上本反對,可暗裡裡倒是冇少向朝中老友們表達對此事的體貼,如此一來,朝廷中對政體改革的爭議頓時便大起了,很多本來就不太情願竄改所謂祖製的朝臣們紛繁上本要求張君武暫緩實施劃省而治,到了末端,乃至宰輔中也有人表達了分歧之定見,對此,張君武底子不為所動,於再度下詔明白表示政體改革一事刻不容緩以外,更給坐鎮舒州的段德操去了份密旨,著其率軍尋機進黃州,拿下週紹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