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火眼金睛[第1頁/共5頁]
如某些常用的瓷器紋飾在同期間的銀器、漆器、銅器乃至織繡等方麵獲得有力乾證的事例也屢見不鮮。若能舉一反三,相互印證,常常能發明期間特性,找出共同的規律,而對於曆代瓷器紋飾中較為凸起的期間特性特彆需求瞭如指掌。比方元瓷的變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滿色的畫法,永、宣瓷的牽牛花與海水江芽,正德瓷的迴文的行龍穿花,嘉、萬瓷的花草捧字和玄門畫,康熙瓷的雙犄牡丹和月影梅花,雍正瓷的過枝花與皮球花,以及乾隆瓷的萬花堆和錦上添花等紋飾,在決疑辨偽中有首要感化。
總之,察看瓷器紋飾既要考慮到它由簡樸到龐大,由一色到多彩的生長過程,也要留意其題材內容、筆法佈局以實期間氣勢和所用質料,並且多參考其他乾證,方可得出開端熟諳,當然還不能執此一端即輕下結論,因為後代操縱所謂複窯提彩、舊胎刻填加彩、加暗花等各種伎倆製成的仿品,常常足以亂真。必須進而連絡其他方麵的特性,作全麵的闡發研討。
弘治傳世瓷器雖未幾,但以黃釉雙耳罐、碗著稱於世。正德期間最凸起的外型有筆架、插屏、墩式碗、磨盤式香盒、七孔出戟圓腹高足瓶等。嘉、萬今後外型漸趨龐大,在器形上有很多創新之作,文獻上有所謂“製作益考,無物不有”的記錄。隻以文具一項來講,就有筆架、筆盒、筆洗、水丞、硯台、色彩碟、色彩倉(俗稱溫盂)、印盒等多種多樣。更有大魚缸、大罐、大瓶、大盤(嘉靖黃地青花大盤口徑有達80厘米的)等,器形之巨尤賽過元朝;其他如鏤空瓶、壁瓶、捧盒、方鬥杯、燈台、繡墩等不堪列舉。能夠說在氣勢上厚重古拙與輕巧富麗兼而有之,隻是比起永、宣、成期間的作品來未免粗製濫造。
有些期直靠近或後代所仿前代的佳構,因為紋飾畫法和胎釉質料前後類似,常常很不輕易辨彆。比方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裡繪三層紋飾,碗外繪四層紋飾,並且乍看胎釉也大抵相象,都是撇口圈足。但是如細心加以對比,便會發明他們之間的首要辨彆在於碗腹下部收斂程度有所分歧,即永樂碗腹較飽滿,宣德碗腹微削。雍正期間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外型上存在著碗腹微削的缺點。
提到官、民窯瓷器,很輕易令人遐想到所謂“官窯龍五爪,民窯龍三爪或四爪”的題目。這類封建社會的典範紋飾,普通說來當然也供應給我們一條判定真偽和辨彆窯口的線索,但是並非是絕對的。相反,在民窯瓷器中既有五爪龍的紋飾,而官窯瓷器畫三爪、四爪龍的作品也不是冇有的。比方“宣德官窯青花海水龍紋天球瓶”及大量的“康熙官窯青花魚龍竄改折沿洗”等均畫三爪龍,“康熙官窯綠地素三彩雲龍紋文具盒”畫四爪龍。而元朝民窯青斑紋器皿則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並且明、清民窯瓷器中也不乏此種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