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甲骨[第1頁/共3頁]
唐蘭先生按照當時的銘記、文學、語彙、筆墨及書法的生長,證明石鼓的製作為秦獻公十一年(公元前374年),論證全麵,很有壓服力,如無新的提法,似已成為定論。《石鼓文》用筆圓勁矗立,圓中見方。結體有略趨剛正之勢,促長取短,務取其稱。字距行距開闊均衡整齊,疏朗若晴空星月。
春秋戰國五百年間,東方諸國的書法,如魯、杞、紀、祝、齊、戴、燕、晉、蘇、曾、陳、鄭、蔡等,都較多擔當了成熟的西周書法的特性。西方的秦國亦擔當了西周金文的書法特性,併產生了劃期間的優良書法作品——《石鼓文》。石鼓文是十個饅頭形石頭,每石刻一篇有韻的詩。詩的體裁近似《詩經》的四言詩。
當代尊尚鬼神,遇事都要占卜,拿龜甲和獸骨的平坦麵,颳去表皮的一些停滯物,就將卜辭刻在上麵。因為它都是記錄殷商期間的事蹟,以是曉得它是殷商期間的遺物,是以也叫殷墟書契。大的字體有一寸見方,小的像穀粒,可都非常精美。甲骨筆墨多數有一個先寫後刻的過程。
鐘鼎文指三代鐘鼎彝器上的筆墨,它的發明,始於漢朝。漢武帝時候,有人在汾陰獲得一個寶鼎,獻給天子,朝廷還是以改了年號,叫元鼎,這是公元前116年的事。周之前的鐘鼎筆墨,簡樸樸素,銘文很短,多數隻要兩三個字,辭句很通俗,普通的人難以讀通。到了周朝,器既日增,銘文也長,三四百字以上的屢見不鮮,文詞也很高雅。
由刀刻構成的筆劃多方折,筆劃交叉處剝落粗重,給後代書法、篆刻留下了很多用筆、用刀的體例。從結體上看,甲骨文錯綜竄改,大小不一,但均衡、對稱、穩定之格式已定。從章法上看,或則錯落疏朗,或則嚴整端莊,且因骨片大小和形狀分歧而異,都閃現出古樸而又爛漫的情味。
另有參不對落,結體狂怪的《楚公鐘》、《楚王恙鼎》銘文等。至於兵器筆墨如鳥蟲書。《越王州句劍》銘文屬於篆書美術字一體;玉器銘文、古空筆墨、貨幣筆墨、符節筆墨,簡冊遺墨等又各具特性,常常一字數形,在書苑中構成了百花爭妍的盛況。
字大逾寸,近於籀文。雄強渾厚,樸茂天然,為“書家第一法例”,不為過譽。厥後李斯清算的小篆,就由此脫化而來。曆代臨摹者很多。《秦公簋》和《秦公鐘》的銘文與《石鼓文》類似。彆的如虢、虞的書法亦與《石鼓文》附近。彆的另有字體委宛活動、佈局疏密均成心誇大、縱長的徐《洗兒鐘》、《子庫鐘》、中山王墓出土的銘文等。
彆的如武王時《利簋》銘文,《大豐簋》銘文;成王時《令簋》、《大鼎》、《令尊》銘文;康王時《麥鼎》銘文等也屬於這一類。把這類銘文與商《骨匕刻辭》、《帝辛四祀卣》和墨書陶片等去對比,會發明它們之間的很多不異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