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道德經》的理解之一[第1頁/共2頁]
後有英國人將此詩翻譯成英文,過後不久,又有功德者將英文詩翻譯成中文,此人從未看過張宗昌原詩,也不曉得有這麼回事,覺得是英人遊中國名山後所寫,翻成中文以下:
從《品德經》如何體道和修道。一是從心性思惟方麵體道,可從有無兩麵轉化體道,有為而行,損思、少事,嗇神、主靜,致柔、處弱。二是修道原則,致虛守靜,謙真假腹;忘言守中;形神相抱。
起首是要瞭解甚麼是道,曾有說法,甚麼是道,開口就錯!《品德經》開篇便申明這個題目,老子當初開悟大道,實在冇法說清,便通過各種對比,各種否定之否定來講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用說話描述,說出來卻已偏移大道,道之為字,不過是假借。就象一首中文之詩,翻譯成英文,已落空中文原意,呈現偏差。心中貫穿的大道,一旦說出,便已偏移心中原意。
假定某一天,
厚重的根本,
道是宇宙的本源,創生宇宙以後,又蘊於宇宙統統當中,道是萬物真副本體,我們所見都是道的外在表示。“有物混成,先六合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覺得六合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此為第二十五章,此段經文申明道為宇宙本源,宇宙由之而生。它無聲、無形,是獨一的、絕對的、永在的。
若把泰山倒過來,下頭細來上頭粗。
遊泰山
舉一例:民國軍閥張宗昌本為粗漢,卻附庸風雅,愛好寫詩,並出過一本詩集,通篇為打油詩,爆笑之極,上麵便是他的一首。
對這個題目,說實話有些不敢動筆。《品德經》傳世二千多年,註釋已汗牛充棟,很多是大師級的註解,後輩小子在此常常開口便錯。
遠看泰山黑乎乎,上頭細來下頭粗。
有人將那乾坤倒置;
寫這一篇,卻節製不住,開首發明一放開便收不住,前麵三四段倉猝收住,隻說了本身所知的原則,不敢放開,假傳萬卷書,怕將人引入岔路,如有興趣,今後偶然候漸漸寫來。我的感受,還是去看《品德經》,得道之人畢竟是少數,我在此大言不慚談道,實是給方家嘲笑,今後再說吧!
《品德經》能夠說中華大道的總綱,後代凡修行者,均視之為圭旨,其述大道,非論在治國,還是軍事,以及修行,幾近在人類各個方麵都能夠從中找到指導原則,實在如大道無所不包,很多人底子不睬解,卻對它說三道四,實在好笑,然一小我想達到先賢高度,並不是易事,但也不是做不到的。
既然寫此文,隻得委偏言之!
當然此為戲言,卻實在揭露大道本質,大道無所不在,當代科學所言,不會超出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