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踢斛淋尖[第2頁/共4頁]
“鄉民們能佩服?”王賢嚥下口水道,這一腳下去,起碼多交半鬥米。
彆看收稅的前半程是以‘良民治良民’,非強迫性的。可一旦有拖欠產生,官府便會暴露猙獰臉孔,派人下鄉催課。那一番騷擾,可謂雞飛狗跳、鬼哭狼嚎。如果催繳還不交,官府就會追比,打板子、站枷號,非讓你傾家蕩產也得把欠稅補上……
“不可,俺也是給了錢的!”鄉民就是直,從簡樸的內心噴出憤激的話道:“憑甚麼彆人不漲,就俺家漲!”
“又有了,要按重核的冊簿繳。”晁天焦翻翻賬簿道:“統共是三戶,上中下各一則。”
實在也很多了,兩三裡就是兩三百戶,一戶戶的錙銖必究,事情的確很沉重。是以征糧這些天,糧長並縣裡書辦,都是天不亮便到河埠頭,支起桌子、攤好冊簿,等百姓前來完稅。
“不平能夠不交,等著官府催收時,就不止這點耗羨了。”晁天焦滿不在乎道:“千百年來都是如許,不平又能如何?”
按規定,斛裡的糧食要倒滿不說,還得超出斛壁,堆成尖堆型……季家倆兒子,遵循要求,將斛裡堆得不能再滿,剛要為終究完稅鬆口氣。卻見那晁地焦將袍子下襟挽起,退了兩步,凝神屏氣、氣沉丹田,然後大喝一聲,衝到斛前,猛地一踹!
“這,這一時候,如何交代……”裡長拿馳名單,愁苦萬狀道:“上調戶等的,非罵死我不成。”明朝將百姓按田產、財產、人丁分為三等九則。品級越低,稅率也就越低,品級越高、稅率也就越高。劣等戶最低三十稅一,上等戶最高十稅一,高低竟相差三倍,也無怪乎百姓會如此低調謙遜,家有良田千畝,也說本身是中等人家,家有百畝田產的,皆以劣等自居了。
裡長見冇法講理,隻好轉歸去,讓第一甲的鄉親先去完稅,卻留下此中一個道:“你家被上調為中等上了。”
“這是王八的屁股——規定!”裡長兩手一攤道:“我還被上調為上等中了,上哪說理去。”
。
太祖天子體恤百姓,所定稅率是極低的,哪怕加上這些花頭,鄉民們也接受得起。這也是讓糧長收稅的好處,他們土生土長,不敢剝削過分,激起民變,根基不會超出鄉民的接受範圍。
國朝的軌製設想,完整由建國天子朱元璋的情意決定。比如收稅,他以為贓官貪吏會藉機魚肉鄉裡,讓百姓不堪其苦,便想出了以‘良民治良民’的體例,遵循賦稅程度,將一個縣化為多少糧區,以此中田產最多、名聲最好的富戶為糧長,全權賣力稅糧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