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努爾哈赤死亡之謎[第2頁/共3頁]
第二種說法:死於摸索渾河
第一種說法:死於紅夷大炮
令人不解的是,清朝官書提及努爾哈赤之死時,都說他是抱病而死,至於得的是甚麼病,則常常諱莫如深。對此,金國平和吳誌良的闡發是,努爾哈赤在寧遠攻城戰中中炮受傷,隨後又受了袁崇煥這個“小子”的冷言調侃,回到瀋陽後一向耿耿於懷,肝火中燒,導致傷口惡化,厥後前去清河洗湯浴,導致傷口進一步惡化,終究併發症而死。炮傷是努爾哈赤致死的最首要啟事。大清一代建國君主竟葬身“西洋大炮”口下,為固軍心,坦白、遲報主將傷亡乃古今中外兵法慣伎。是以,能夠大膽推斷,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受傷後致死。在冇有新質料之前,這一點彷彿可為定論。
清朝史籍有很多有關努爾哈赤臨終前在渾河上環境的記錄。《滿洲實錄》載:“天命十一年(丙寅,1626年)七月二十三日,帝不豫,詣清河溫泉坐湯。十三日大漸,欲還京,遂乘舟順太子河而下。遣人召後覺華島明朝屯糧城北門遺址位於今遼寧省興城菊花島鄉。迎之於渾河相遇,至艾家堡,離瀋陽四十裡。八月十一日庚戌未時崩,在位十一年,壽六十八。國政及子孫遺命預有警告,臨終遂不言及。”
《明熹宗實錄》記錄,明朝兵部尚書王永光奏稱,在寧遠之戰中,明朝軍隊前後傷敵數千,內有頭子數人,“酋子”一人。薊遼經略高第則奏報,在後金軍隊攻城時,明朝軍隊曾炮斃一個“大頭子”,仇敵用紅布將這小我包裹起來抬走了,還一邊走一邊放聲大哭。明人張岱在其所著的《石匱書後集?袁崇煥傳記》中記錄,紅夷大炮打死仇敵不計其數,反擊中了“黃龍幕”,傷一“裨王”。敵軍以為出師倒黴,用皮革裹著屍身,一起號哭著撤退了。據此闡發,上述史猜中提到的“酋子”、“大頭子”、“裨王”即為努爾哈赤本人。
1626年,68歲的努爾哈赤親率6萬雄師(號稱14萬)南征,一起勢如破竹,不戰而得八座城池,很快兵臨寧遠城下。明朝寧遠城守將袁崇煥嚴詞回絕努爾哈赤的招降,親率兵民萬人固執守城。他們在寧遠城上架設了11門紅衣大炮(按:本為紅夷大炮,因清朝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忌諱“夷”字,故稱紅衣大炮),隨時籌辦驅逐來犯之敵。
努爾哈赤,中國汗青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奠定人。但關於他的死因,史學界爭辯不休,始終冇有定論。而爭辯的核心首要集合在,他是被袁崇煥的炮火所傷,愁悶而死,還是死於摸索渾河,或者身患毒疽,不治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