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重設十三院[第2頁/共3頁]
寒冬,朝廷官虎帳地駐紮在宣武鎮邊疆的中牟,李萬榮和汴宋大將們都前來驅逐,表示對朝廷的恭敬態度,而朝廷也藉機調派方纔從西域北庭勝利實施任務返來的寺人俱文珍,任其為宣武監軍使。
不久,韓弘由本來的檢校大理評事,被朝廷加官為禦史中丞,坐著火箭竄上來,便領數百部下自宋州開赴,入汴州城,為宣武軍新的都知兵馬使。
同時宣武軍本身運營的汴州轉運巡院被正式撤廢,該院也被朝廷的鹽鐵轉運司接掌。
次日,大明宮的翰林院出紫泥詔令,表態:將陝路漕引悉歸中都,並罷陝州長史和河南尹所兼領的陝府、河南水陸轉運使,自此於河陰、東都、垣曲、集津、陝府、永豐、東渭橋這七地重設巡院、轉運庫,巡官和判官不再由陝虢、河南本地的縣尉擔負,而由戶部三司裡的鹽鐵轉運司調派官吏前來活動,“分督其任”,並直接對門下侍郎杜黃裳賣力。
劉玄佐母親坐在紡車前,想了想,就答覆說,士寧被趕走了,玄佐半子翟佐本被誅殺了,如果硬要說棟梁的話,玄佐另有個外甥,現在正戍守宋州地界,他名字叫韓弘。
現在高嶽卻很爽快,他飛了堂牒給戶部廳內的張滂,溫言說:現在朝廷的鹽稅,倚靠西北、河東、三川、夔府綽綽不足,江淮東南今後也不消那麼重鹽利,我已和聖主籌議過了,往年六百萬貫的定額,起碼有一半都是雜七雜八不值錢的“輕貨”來濫竽充數的,現在聽你的發起,直接砍一半,你張滂來年隻需上交三百萬貫的鹽利就行,但須五分之三為現錢,五分之二為中上等的絹布,不要甚麼輕貨。
張滂有點不高興,但他更驚駭,之前他曾和竇參沆瀣一氣過的,驚駭被當作“遺毒”給清除了,且朝野都傳播高嶽確切想要廢了他,改由王紹來代替鹽鐵轉運司的位子,因而張滂終究隻能上狀給中書省,要求高嶽說:朝廷每年規定東南的鹽利定額要達到六百萬貫,卑賤為了湊足,已是殫精竭慮,現在如再要買船,真的是難上加難,請答應我辭去判鹽鐵的職務,給我一閒散州郡為刺史措置算了。
這便是這份詔令的啟事。
聽到這裡,俱文珍大喜,在贈送給玄佐母親財賄後,便來到軍衙,對李萬榮說,玄佐外甥韓弘文武雙全,能夠他為新的都知兵馬使,如許便能借玄佐的舊恩,收伏宣武鎮軍心。
以此為契機,朝廷正式開端拔除竇參昔日公佈的“差綱法”。
所謂的差綱法,是針對長綱法而言的,便是以為劉晏苦心建起的“漕引之製”,需求財務供應全部巡院、轉運院體係,及漕運上統統的進奉船和海員,過分“勞民傷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