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道德經1 - 第三十八章失道後德,失義後禮

第三十八章失道後德,失義後禮[第1頁/共3頁]

可見,禮教是失道義後不得不為之的,而用兵和策畫也是一樣,是國度混亂以後,不得已而為之的硬性手腕,目標是為了保護道義,保家衛國。

夫禮者,忠信之薄[6],而亂之首。

上禮之人想有所作為但冇人迴應,因而揚臂逼迫人從命。

夫德者,性之端,道之用也。賢人之德配天,而無所倒黴。上德有為而道法天然,包乎六合,運乎日月,散乎人物。

下德有為而有覺得。

[6]薄:輕浮,不敷。

體雖嚴而用不迫,謂之上禮,以敬為主,以和為貴,以此教人而齊民也。然教者必以正,以正不可,是莫之應也。以正不可,繼之以怒,攘臂而扔引之,則反夷矣。當此之時,敬和安在哉?不如修其身而天下自平也。

典範故事

鄭同北上,拜見趙王。趙王說:"您是南邊的博學之士,有何見教?"鄭同說:"我隻是南邊一個寒微的人,不配教您甚麼。但是,我也是有備而來。我年青時,父親曾教給我兵法。"趙王說:"我不喜好兵法。"

為道義而策畫

上義為之而有覺得。

前識者[7],道之華[8],而愚之始。

上德之人不表示為情勢上的德,是真正有德。

--蘇轍

[1]上德:上等的品德。

智為先見之明,而照於未形之理者也。但是仁義禮智皆賢人適時之用,以是與世汙隆,隨時起落者耳。故執古禦今,則以品德為之本,禮智為之末。化今複古,則以禮法為其始,品德為其終,以是損之又損之乃至於有為者也。

[9]厚:渾厚儉樸。

--陸希聲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5]而扔之。

下德之人故意作為而無所作為。

[7]前識者:先知先覺之人。

--河上公

鄭同聽了,歡暢地說:"兵法本來是狡猾之人喜好的東西,我曉得您不喜好兵法。我之前也曾用兵法遊說過魏昭王,他也說:'我不喜好兵法。'臣接著問道:'你能比得過許由嗎?'魏昭王問:'甚麼意義?'臣解釋道:'許由視功名為糞土,是以不受堯的禪讓。可您已接管了先王留下的江山,您不想讓祖宗在天之靈獲得安撫,國土不被侵犯,社稷不被擺盪嗎?'魏昭王說:'當然想。'現在,如果有人帶著珠寶美玉,揣著萬金之財,單獨一人在田野露宿,又冇有孟賁那樣的威武,冇有荊慶那樣的判定,身邊也冇有兵器來防備,那麼不超越一個早晨,就會被人害死的。現在,您的邊疆被強國入侵。這就是提示您應當備戰了。不然,國度就會滅亡。這時,如果不講用兵的戰略,那敵國的野心就得逞了。"趙王說:"那請指教我如何辦呢?"因而,他細心聆聽鄭同的用兵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