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與廟[第2頁/共3頁]

“寺”的本義是寺人和官吏辦公的處所。《典範釋文》中說:“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奄即寺人,厥後稱寺人,故“寺”最後的本義是從“侍”這一意義而來的,乃是寺人的意義。《說文》雲:“寺,廷也。”《漢書》注:“凡府廷地點,皆謂之寺。”如漢朝的禦史府,也稱禦史大夫寺,中心一級的常設機構有太常寺、大理寺等。秦漢兩代建立的“三公九卿”製,三公的官署稱為“府”,九卿的官署稱為“寺”,即所謂的“三府九寺”。漢朝,九卿中有“典客”,後又改稱為“大鴻臚”。鴻臚卿的職責是布達皇命、應對來賓,其官署即“鴻臚寺”。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跟從漢王朝派往西方尋覓神佛的使臣,用白馬馱著佛經和佛像來到了洛陽。這兩位印度和尚被安排到歡迎諸王和本國人的鴻臚寺居住。第二年,漢明帝命令在洛陽城雍門西麵,按天竺僧伽藍摩(該梵語的意義是“僧眾所住的園林”)款式為這兩位印度和尚製作了一些房屋,這些房屋遵循當時的風俗,也被東漢王朝稱為“寺”。因為寺內的經籍是用白馬馱來的,朝廷便將其定名為“白馬寺”。如許,洛陽的白馬寺就成為中國的第一座梵刹。隋唐今後,寺作為官署的稱呼越來越少,而逐步演變成中國佛教修建的公用名詞。

汗青上的梵刹,相稱於現在的大學,它的目標是提高教誨。梵刹內裡有藏經樓,起到了現在大眾圖書館的感化。內裡不但單佛教典範,儒家道家的典範都有保藏。很多讀書人,象王陽明、朱熹、範仲淹這些大儒,都曾長時候在寺院裡掛單讀書。並且寺院按期有佛法的講座,本地老百姓都能夠去聽,這是起到提高佛法的感化。也《 是大眾共同修行的一個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