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第3頁/共4頁]

寇準不平道:“老相爺的意義,還是主和了?隻是好不輕易禦駕親征,才落得個這麼一點服從,下官實不甘心,下官不能附議!”

因引寇準固然心有迷惑,卻還是忍了下去,跟著畢士安進了他的營帳。

寇準為人,本就桀驁不馴,當年在先帝太宗麵前,尚還心有畏敬,當明天子為人道情謙恭,更添了他幾分傲性。滿朝文武獨一能令他稍作讓步的,也隻要畢士安了。

寇準仰天長歎道:“忠而見謗,我另有何言啊!”

畢士安搖了點頭,道:“我能有甚麼見地,隻不過當年我曾有幸聆聽老丞相趙普談北疆之事,確是極有事理。他曾說:觀曆朝曆代的各國相處之道,若能以財帛停歇,便兵戈不興。隻要效款項處理不了的膠葛,纔會產生戰役。秦始皇掃*一統天下多麼威風,猶有築長城防匈奴之舉;隋煬帝遠征高麗,乃至於財儘民怨失了江山。北方部族的擾亂,並非自我朝始,亦不會自我朝而結束。曆朝曆代以來,中原安寧,則北國不犯,中原板蕩,則北方馬隊大肆南下。自唐末以來百餘年戰役不息,直至我大宋立國,百姓方有這太常日子。立國之本,以民為貴,戰亂比年,非是國度的祥兆。他以為我們隻消得在邊關一帶,加強防護。城高河深,契丹人都是馬隊,難以打擊。中原地大物博,隻消得有幾十年的太常日子,國天然富,民天然強。遼人南下如果無所得,北方苦寒,必為爭奪水草而自相殘殺,我們自可得漁人之利。”

畢士安喘氣住了,才道:“寇準啊,和媾和議,兩邊必定有所和解,方纔議得成啊!你一點餘地都不留給彆人,那這戰就停不下來了。就算簽了和談,也保不長啊!蕭太後雖老,遼帝還年青啊!”

有了前後這多次的恩遇提攜,寇準對於畢士安非常感激恭敬,再加上畢士安為人慎重,思慮深遠,固然出言未幾,但是偶發一言,卻恰是寇準所不敷之處,令寇準也不由為之畏服。

遼兵北撤,退出所占的十幾個城池。宋國每年輸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給遼國,“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兩邊互換誓書,相互以劃一的職位相待,並且約同“統統兩朝城池,並可還是守存,淘濠完葺,統統如常,即不得創築城隍開赴河道”。這條約也永久有效,以是共同聲明“質於六合神祗,告於宗廟社稷,子孫共守,傳之無窮。有渝此盟,不克享國,昭昭天鑒,當共殛之”。書中兩方都稱宋皇為“大宋天子”,遼主耶律隆緒則為“大契丹天子”,不稱遼。

宋真宗景德元年,即公元1004年12月,宋遼和議達成,史稱“澶淵之盟”,首要內容以下:

寇準道:“那以老相爺之見呢?”

寇準將信將疑地看了畢士安一眼,坐下來看著那疊卷宗,越看神采越是丟臉,看完了,抬開端來道:“這,真的到了這步地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