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第3頁/共4頁]
寇準道:“那以老相爺之見呢?”
因寇準不再對峙,兩方使臣馳驅多日,和議終究開端達成。真宗有旨,固然是有漢唐前例,和親亦是國恥,是以必須“一不割地,二反麵親”。
畢士安看著他,緩緩隧道:“你必須附議。你可曉得,軍中已經有人傳言,說你寇準挾主邀功,企圖久掌兵權,以是不允和議!”
因引寇準固然心有迷惑,卻還是忍了下去,跟著畢士安進了他的營帳。
寇準仰天長歎道:“忠而見謗,我另有何言啊!”
畢士安喘氣住了,才道:“寇準啊,和媾和議,兩邊必定有所和解,方纔議得成啊!你一點餘地都不留給彆人,那這戰就停不下來了。就算簽了和談,也保不長啊!蕭太後雖老,遼帝還年青啊!”
遼人北撤,真宗亦派出使臣,到受戰役侵害的各州,安撫流民,開倉放糧,埋葬骸骨,促進稼穡等。
畢士安在上報時,以決不成動用現有的支出,請真宗按最保守估計為每年榷場支出所能獲得的一百萬貫作為構和底線。
畢士安歎:“我知你知,這是誹謗,但是既有此言,五代十國挾兵弄權的事太多,本朝最忌這個。寇準啊,你的性子太烈,有我一日,我偶然候還能夠禁止一下你,彆的官家還能聽得進我幾句倚老賣老的話。我隻怕我去了以後,你到處要強,如許的誹謗會不止一個啊!現在和議已定,你不要再對峙了!”
有了前後這多次的恩遇提攜,寇準對於畢士安非常感激恭敬,再加上畢士安為人慎重,思慮深遠,固然出言未幾,但是偶發一言,卻恰是寇準所不敷之處,令寇準也不由為之畏服。
寇準不平道:“老相爺的意義,還是主和了?隻是好不輕易禦駕親征,才落得個這麼一點服從,下官實不甘心,下官不能附議!”
寇準為人,本就桀驁不馴,當年在先帝太宗麵前,尚還心有畏敬,當明天子為人道情謙恭,更添了他幾分傲性。滿朝文武獨一能令他稍作讓步的,也隻要畢士安了。
劉娥沿途看著百姓的喝彩,她的感受比真宗更深。自從隨真宗出征以來,沿途所見的赤地千裡,沿途所見的百姓避禍,不時令她想起昔年的蜀道避禍之情。她想到王小波、李順等人,想到百年交戰,本日終究有了一個結束了,心中感慨萬千:“官家,前人雲:‘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話從古到今,有多少為君者都是掛在嘴邊,真要放下本身的謙浮名而能做到,能有幾人!臣妾幼年受離亂之苦,於此深有體味,百姓能夠安居樂業,真是賽過任何大要上的豐功偉業!”
現在竟曉得能夠兩國罷兵,邊疆互市,很多白叟相扶著湧上街頭,竟是伏地痛哭道:“不想此生此世,還能夠活著見到太常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