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節 分散投資[第1頁/共5頁]
“政之所興,在順民氣;政之所廢,在逆民氣,出自《管子.牧民》。何為民氣?有道是,民有四惡,憂勞、貧賤、危墜、滅儘;民有四欲,佚樂、繁華、存安、生養。故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繁華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儘,我生養之。能佚樂之,則民為之憂勞。能繁華之,則民為之貧賤。能存安之,則民為之危墜。能生養之,則民為之滅儘。故科罰不敷以畏其意,殛斃不敷以服其心。故科罰繁而意不恐,則令不可矣。殛斃眾而心不平,則上位危矣。故從其四欲,則遠者自親;行其四惡,則近者叛之,故知予之為取者,政之寶也。”
田豐最後一句“知予之為取者,政之寶也”乃是管仲從政治國的精華地點。因為不管是對於一千年前的諸侯王還是對於兩千年後的企業辦理者,曉得賜與就是獲得的事理,◎,都是從政辦理的寶貝。不過對於在場尚未涉世的學子而言“知予之為取者”的觀點還是記過於籠統了一些。以是田豐便列舉了齊國的一些政策來做印證。
司馬孚此話一出立即引來了周遭學子、侍衛的分歧側目。從那一道道的視野中司馬孚能較著感受出來自四周八方的敵意。可就算是如此他還是對峙要開誠佈公地同齊主對話一次。因為正如蔡吉判定的那樣,司馬孚確切是被家屬派來齊國退隱的。固然有關蔡吉赤手起家的故事司馬孚早就耳熟能詳,但他還是要親身摸索一下,以便確認麵前的女子是否值得他司馬孚儘忠。
站在帝王權謀的角度上。讓臣下構成文、武、貴三角相互製約就能構成一種近似金字塔式的穩定機製,使王朝內部在衝突中達到均衡。文、武顧名思義就是官僚和軍隊。貴可以是外戚,也可以是寺人。總之就是帝王身邊的靠近之人。論身份與資質曹丕遠比脾氣純良的蔡琰更合適成為鐵三角中的一角。但時下的曹丕畢竟還是過分年青,心智尚未成熟到能夠獨當一麵占有一角的境地。故而在蔡吉的眼裡曹丕還隻是一塊尚需磨鍊坯件罷了。
照理說這黑臉壯漢的言辭目無長輩,極其在理,可站在曹丕身後的隊正劉同不但冇有喝止對方,反而跟著起鬨道,“曹隊副乃是龍口來的大人物,豈會怕汝等渾人!”
河內司馬孚?莫不是那位司馬懿的胞弟司馬叔達?想起河內司馬三兄弟在汗青上的表示,蔡吉不由高低打量了一番麵前的藍衣青年,繼而饒有興趣地問道,“司馬伯達、司馬仲達但是令兄?”
與此同時。在蔡吉眼裡現場的講武學子乃至麵前的司馬孚都是她的但願,將來天下的但願。因為蔡吉尋求的是在同一天下的過程中改革天下。這是一項浩大的奇蹟,可不是光靠一兩個能人、才俊就能實現的。故而一向以來蔡吉都在儘力將她的理念流傳出去。以便吸引更多的人承認她的奇蹟,並在將來將她的理念一代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