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四章 適材適所[第1頁/共4頁]
趙王劉彭祖的名聲真是臭了大街,卻也隻能曬然苦笑,難不成入宮向太上皇老爹討要說法,還是去袁盎府上大鬨一通?
太上皇劉啟禪位以後,老臣們也紛繁告老致仕,多數掛了大夫的虛職,便利在宮裡行走,陪老主君蒔花養鳥,追思往昔光陰崢嶸,感慨本日光陰靜好。
抱持此等心態,很多商貿代表們都是試著在互市條陳中提出此事來,成則大喜,不成也就算了。
在大漢,真能稱之為“皇商”且不必憂心擔上“官商勾搭”罪名的,除卻少府,就唯有劉氏諸王執掌,諸多世家大族皆入了分子的皇室實業了,二者從中享有的龐大上風,便連田氏商團都難以望其項背。
大漢立朝後,高祖劉邦曾苦於朝中少賢士,特地公佈求賢詔,要求各郡國保舉具有治國才氣的賢士大夫,開察舉之先河。
對於漢商而言,蠻夷之邦的氛圍都帶著自在的苦澀。
正因如此,冊錄商籍的商貿代表們雖皆家貲豐富,然在大漢的政治職位並不高,高官權貴們為了避嫌,也不太敢明著與他們過從甚密,故在他們的固有思惟中,那些外邦君主應也不太甘心與商賈打交道的,也是不樂見官商勾搭的,更遑論讓他們藉助該國王室的名譽經商,成為所謂的“王商”。
官商分離,此乃天子陛下對峙的選官原則,比方當今的大農令東郭鹹陽與嶺南太守孔僅,其出身的齊地東郭氏和南陽孔氏皆將本家儘數遷入長安,統統的族業皆儘數交由分支打理,本家隻收取呼應份例的紅利,任何觸及族業運營之事都須避嫌袖手,凡是有以機謀私的懷疑,禦史大夫就要請東郭鹹陽和孔僅去喝茶了。
天子陛下這話說得不甚瞭然,大多臣民不解其意,然真正久居上位的朝堂重臣們倒是深覺得然,實在也不必說得玄之又玄,就是趙王其人腹黑狡猾,慣會耍陰招,且臉皮厚愈城牆,不介懷替天子和朝廷背黑鍋,甚麼臟事都肯替天子去做。
敢出言評鑒貴爵,且具有實在壓服力的名流,無疑皆是職位超然且德高望重之人,全部大漢滿打滿算都不會超越十位大佬。
君臣談笑間,劉啟曾讓“硬項丞”袁盎品鑒他的兒子們,也就是當今的諸位親王,袁盎還真就毫不避諱的直言批評了。
幸虧天子劉徹幫他出言緩頰,成心偶然的對近臣言及此事,覺得趙王脾氣雖不宜出將入相,然“可察奸佞者多滑頭”,為君者若能知人善用,使其適材適所,反是比某些狷介孤傲的宗室子要來得適任的。
過剛易折,若滿朝文武皆是樸直不阿且不知變通之人,大漢離亡國也就不遠了。
商貿代表們聞訊,端是有人歡樂有人愁,憂愁之人可不是捨不得與外邦王族分潤收益,恰好相反,這些人皆是本來過分謹慎,冇在互市條陳中要求成為外邦王商之人,現下真是悔不當初,虧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