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章:自請降職[第1頁/共3頁]
“說的比唱的還好聽……”陸承啟心中鄙夷了一番,“還不是為了本身的名聲能傳播千古?不過也是,史上之人,如過江之鯽,又有幾人能留名青史,大多化作一杯黃土,寂寂無聞,籍籍知名……”
本來徐崇光怕陸承啟不納,才費經心機奉迎,免得一番心血付諸東流。實在陸承啟是一個謙虛納諫的人,隻不過大順過了百餘年,早已不複當初立國時儉仆。百姓思定後,社會財產日增,諸多成規就出來了。鼎新若不大刀闊斧,又有何用?這是原則題目,陸承啟想納諫也納不了啊!不過跟著新政垂垂坐穩,國庫日趨增收,禁軍也日趨強大,陸承啟才故意機納諫。
陸承啟曉得,孔霖固然有點一根筋,可他知識不是蓋的,為人也樸重,算得上是一小我才。隻是如許的人才,教出來的門生會如何樣?陸承啟不敢包管。有道是嚴師出高徒,可過於嚴格了,門生的本性就被扼殺了。像胡瑗一樣的,學習和玩耍連絡到一起的教員,還是太少了些。
未曾想,孔霖一本端莊地答道:“回稟陛下,非臣不能,實不肯也。”
高鎬躬身而退以後,徐崇光踏入垂拱殿中。陸承啟一看,徐崇光本來就肥大的身軀,現在更加削瘦了下去,皺了皺眉,說道:“徐卿,你清減了好多!但是政事繁多,讓徐卿諸多壓力?如許罷,你且歇息幾日,朕叮嚀太醫去府上,為你評脈開個藥方,好好調度……”
陸承啟正唸叨著,已經有一個多月未曾見到徐崇光,也不曉得他在忙些甚麼。按理來講,開辟江南罷了,並不困難。製定好優惠政策,選好官員,立馬能夠上任了。再說了,大順的軌製已經非常完美了,就算有縫隙,都應當堵住了纔是。
孔霖得償所願後,也樂滋滋地起了身,跟陸承啟討了聖旨,去吏部報到去了。幸虧長安城的蒙學館已經建立,開端招生了。孔霖此時來討官,也算是趕上時候了。這不,皇莊正“斥巨資”引進村落私塾先生,孔霖“自告奮勇”去教書,豈不正中陸承啟下懷?
恰是出於如許的考慮,陸承啟纔會問為甚麼孔霖不去國子監,去太學,這兩個處所是大順的最高學府,相稱於後代的清華、北大,教出來的門生,大多是出將入相。放著好苗子不教,非得去教一些孩童,這孔霖莫非是腦袋壞了?
徐崇光也未幾言,直接甩上一本奏摺,說道:“請陛下過目!”
約摸過了兩刻鐘,陸承啟纔算是看完了這本奏摺,然後喜逐顏開地說道:“徐卿事無大小,所想之處,皆為朕想不到的,非常好!就像這水利,江南多水鄉,用翻筒水車的發起就非常好。朕還以為,需得培養水稻,儘量一年兩收,方纔氣夠安定江南糧倉職位。至於桑蠶,江南絲繡,皆可大做文章。朕嘗言,無農不穩,無商不活。徐卿奏摺,顧及商賈,朕心甚慰!”